澎湃新闻记者 李潇潇
“去看医院放射科的读片室,全都是计算机(AI服务器),为什么?去公司A买一个人工智能应用,一个计算机、一个屏幕,去公司B再买一个,去公司C再买一个,科室里摆满了不同企业的计算机,因为没有任何一家人工智能公司把所有临床领域的人工智能都做完。”
7月8日至7月10日,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在上海召开,GE医疗中国副总裁、首席创新官戴鹰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采访时描述了在国内某家医院看到的真实场景。
医疗人工智能是医疗行业近年来最为火热的名词之一,尤其是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中,AI应用在辅助临床决策、提升临床诊疗效率等多个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但与此同时,胸部CT、心脑血管、眼底等多个领域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一个放射科室甚至有十几家医疗人工智能厂商“同台竞技”。
同质化竞争不仅带来产品高度雷同与重复建设,大量资源被浪费,也造成了医疗AI产品的商业化困难。为了解决 “叫好不叫座”的商业化难题,建设“AI医疗平台”似乎正在成为AI医疗的新趋势。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GE医疗正式发布其首个一站式、跨品牌的集成AI应用平台——爱迪生魔盒。该平台集合了国内多家头部医疗人工智能厂商的AI应用,以集成平台的形式借助现有渠道将多病种AI应用提供给医院,降低AI落地成本,提升落地效率。
此外,GE医疗的一款远程影像质控平台“技影随行”,也被WAIC选为镇馆之宝。该产品将标准化的扫描参数推送到不同的设备端,让包括基层的医生得以在同一标准下开展影像检查。
与GE医疗并称“医疗影像三巨头”的西门子医疗和飞利浦在平台化方面也早有动作。
西门子医疗曾推出syngo.via高级影像后处理平台,该平台汇集其百余个高级应用,从解剖结构的智能识别和标记到计算机辅助的病变检测,提高了影像处理的效率,提供了标准化的影像结果。
另一家医疗影像设备巨头飞利浦也曾推出“星云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平台”,该平台于2018年8月在吉林落地,包含ISP(支持临床影像诊断,涵盖心脏病学、肿瘤学和神经学)和ISD(医用科研平台)两个平台。
布局平台化不仅发生在已经成熟的巨头企业上,诸多深耕AI医疗领域的新兴科技公司也在探索,如商汤科技曾推出商汤科技的SenseCare智慧诊疗平台,依图科技的care.ai平台,推想科技的AI学者科研平台InferScholar Center。
相比跨国巨头结合自身硬件设备布局AI医疗平台,新兴科技公司尝试在更广泛的疾病领域和医疗场景,为临床医生提供服务。
值得关注,部分新兴科技公司在AI医疗方面选择“两条腿”走路,一方面选择与成熟的大公司合作,融入其平台,一方面也在打造自己的AI医疗平台,如数坤科技除了与GE医疗合作研发首个基于MRI图像的“肝脏全周期AI解决方案”,还依托数字人体布局平台化,数字人体可应用于冠心病、外伤、胸痛中心等多个临床场景,形成了一整套院级影像全面智能化解决方案。
当越来越多的平台涌现,彼此之间又有什么区别?GE医疗中国Edison平台及人工智能总监王华毅在接受包括澎湃新闻在内的媒体采访时表示,平台是一个比较虚的词语,以厨房为例,在地上铺一个地板也可以叫做平台,但一个平台应该是整个厨房,包括锅碗瓢盆,包括灶台、洗手池、抽油烟机等,并且最终能达成做成一道道菜肴的目标。
对医疗AI的平台化竞争,戴鹰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各家都在推出平台并不奇怪,而这个平台是不是能够成功,首先要看其是否能真正解决行业里面的痛点,是否给医疗带来效率、水平、质量上的提升,这是一个不断验证的过程。
“实践是检验数字医疗的唯一标准。”戴鹰强调,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一定要落地,由医生、医疗机构判断好与坏。
责任编辑:王杰
校对:张亮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