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微波炉>

微波炉做饭的利与弊(微波炉煮饭吃多有什么影响吗)

微波炉做饭的利与弊(微波炉煮饭吃多有什么影响吗)

更新时间:2022-02-21 16:53:46

不久前光顾了一家新开张的川菜馆子,苍蝇大小的地盘,老板娘操着一口浓重的泸州口音,在我生活的这个被 “假川菜” 包围的城市,基本等于中头彩。

但一个人吃饭的苦恼,抛开情感层面不说,主要是 “眼大肚子小” 。点半只古蔺麻辣鸡,一碟凉糕,一盘呛青菜,估摸着已经是肚量上限。吃到八分饱的时候,邻桌的冒菜上来了,红油包浆活色生香,引得人心痒痒,没忍住追一份,喊出口的同时心里便给自己找理由:吃不完打包嘛,明天省得下厨了。

隔日,先焖了锅米饭,也不费事,接着就兴冲冲去冰箱里取那剩了大半盒的冒菜,微波炉里叮 5 分钟,美滋滋等开饭。就在此时,事故发生了 —— 原本红亮泛光的嫩牛肉,纤维粗糙的口感像是嚼塑料;藕片被汤汁浸得透透的,咸起来喝三杯水都压不住;最过分是土豆片,怎么一晚过去就支棱不起来了,化成的泥浑了一锅汤。

对于这顿饭的美好想象一瞬间成了泡影,悲愤之余,羞愧感慢慢增加,吃剩饭这件事于我来说要悄无声息的进行,不能拍照发朋友圈,更不能给爸妈看见。母亲大人的画外音我都已经听见了:“你看吧!跟你说了多少次,不要吃剩饭,又没营养,又不健康。

在我的印象里,一年 365 天,家里唯一会把剩饭留到第二天的情况就是除夕。当晚,从凉菜到饺子,向来是要张罗满满一大桌的。这么多菜,自然吃不完,毋宁说是本就存了要剩下的意图 —— 长辈认为这些剩饭是来年的 “饭根” ,年年有余,富贵有根,剩的越多越好。

除此之外,在爸妈时刻挥舞的 “健康饮食” 大旗下,剩饭在我家的餐桌上便销声匿迹了,以至于吃隔夜剩饭在我心里总有一种偷摸的快感,就和减肥的时候吃炸鸡是一个意思。

很多年以后,在我读到杜莉老师那本《中国烹饪概论》的时候才知道 “隔夜饭、隔年陈、留岁饭” 这个风俗在全国各地都不少见,南朝时便有记载,看样子,能说服长辈打破传统的还是传统。

其实将剩饭和价值判断挂钩,从人类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顿剩饭起便有了。考古学家在约旦发现了 1400 年前的 “剩面包” ,同期出土的其他文物只字未提,反而是这块形状依稀不可辨的面包,出现在 BBC 广播中,意义不可谓不重大。哲学家叔本华却说:“他人的思想就像别人餐桌上的残羹剩饭” ,主张人去独立自主思索的同时,贬斥了剩饭的不可取。

回看东方也是一样,早便有杜康造酒的传说。《说文解字》中对 “酒” 字的解释便是 “杜康始作秫酒” ,“秫” 便是高粱,据说杜康当年是将吃剩的高粱米放在桑树洞中,偶得到了发酵后的高粱酒。传说归传说,但是黄酒酿造过程中最重要的成分酒曲,确实属于高粱饭的发酵产物。

在关于剩饭的诸多记载中,杜康造酒却属于为数不多的不带贬义色彩的隐喻。近代有个名气颇丰的考古学家陈梦家,同时也是新月派诗人和古文字学家,这样的职业加持,他的生活境况可以想象。在陈梦家与太太赵萝蕤的书信往来中曾提及,有一天他的学生陈公柔登门拜访,过午还没有走,陈梦家身上并没有余钱,两人只好将前日冯友兰来吃饭时留下的剩饭热了热吃。

如果说陈梦家的文字佐证了他的生活状态,那么剩饭在同样来自东方的印度作家瓦尔密齐笔下,几乎变成了针砭时弊的枪。他为此专门写了本书,就叫《剩饭》,主人公达利特作为社会最底层的 “贱民” ,平日里总是食不果腹,只有碰上时节才能将高种姓主人吃剩的食物打包带回家。整个印度社会就像一桌丰盛的宴席,而达利特则是餐桌上的剩饭,弃如敝屣、人人唾弃。就这样,瓦尔密齐通过 “剩饭” ,把种姓制度及其对应的悲惨人生体验写了出来。

剩饭,俨然成了人生的隐喻。

来到现代社会,大众继续经历着关于 “剩饭” 与 “剩饭” 的矛盾。

第一个 “剩饭” 是动词。“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的绝句国人从小便要背诵,碗中剩饭的行为,在家庭语境中甚至仅次于 “不忠不孝不仁不义” 。

中国民间的说法是浪费粮食会遭雷劈,在一本描绘古中国杂乱神仙体系的志怪小说《四游记》中,雷公看见一个人类将冬瓜籽倒进水渠,误以为是白饭,大怒,用雷击死了她。后来发现是误会,但是人死不能复生,这位被误杀的女士由此被收入气象部门,也就是传说中的电母。这个寓言故事就像是那些 “不能指月亮不然会割耳朵” “不能从晾衣杆下走过不然不长个儿” 的童年恐吓一样,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被 “走近科学” ,但是由此遗留下来的行为记忆,可能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

第二个 “剩饭” 变成了名词。从小被教育不能剩饭的人,在几十年之后的独居生活中难免会遭遇吃不完饭的局面,于是不能浪费粮食的警钟响起,碗中的剩饭剩菜被齐齐整整地收进冰箱,图个心安。

更多的人则是向生活低头,能吃外卖就不做饭,外卖能吃两顿还是不做饭。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要求,每人每周大概要消耗 4 斤左右的蔬菜,5 ~ 6 斤的鱼肉蛋奶,在这种体量下,试问,谁家冰箱里还能没点剩饭呢?

狭义上的剩饭就是隔夜饭,而广义上的剩饭,可以指任何在一餐中未解决的饭菜。比如锅里还有一半的莲藕排骨汤,碗中吃剩下的鱼香茄子,以及前文中我打包回来的冒菜,都属于剩饭的范畴,甚至连上班族提前一晚放在冰箱里的便当,也是剩饭的一种。

因为在科学的定义中,任何在首次烹饪后放置 8 小时及以上的的食物,都可以被称作剩饭。

剩饭的用途除了留待下一顿继续,再就是投喂给家庭里的非人类成员,以及倒掉。对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来说,不吃剩饭的顾虑归纳一下主要有两点:滋生细菌以及亚硝酸盐。

先说滋生细菌,当一盘鱼香茄子被端上桌时,吸引的不只是坐在饭桌前的人,随着时间的推进,也会成为细菌的培养皿。如果保存方法不当或者时间过长,致病微生物感染的风险会提高,尤其对于免疫力较差的群体来说,需要格外注意。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剩饭都会因为细菌而变质,只要保存和再加热的程序合理,就可以大大降低细菌交叉感染的风险。

至于亚硝酸盐,则不必过分草木皆兵。亚硝酸盐本身对人体无害,但会在体内生成致癌物亚硝胺。值得注意的是,致癌的前提是摄入过量。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亚硝酸盐日允许摄入量为 0 ~ 0.2 毫克/公斤体重。对于一个体重为 60 公斤的成年人来说,每天摄入 12 毫克以下最为安全。根据目前各类实验数据来看,在放置 24 小时以上的各类饭菜中,这一含量不会超过 8 毫克/千克,远低于安全区间。

不过考虑到味道,吃剩饭对于个体来说始终是一种选择,相对于吃不吃剩饭,如何吃剩饭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将危险指数掌握在可控的范围内,是对剩饭和对自己的胃最好的尊重。

简单来说,保存得当是要义中的要义。首先要对自己的胃口有正确的估计,不需要到精分的程度,不然也不会剩饭了。预感到自己可能吃不完的食物,出锅的时候就要及时趁热分装密封保存,稍微冷却之后,转移到冰箱的冷藏格,别忘了收纳食物的容器也要保持清洁。

这一步是为了避免吃饭时口水里的细菌经由餐具污染菜品,高温的菜品密封后会在容器内部形成负压环境,也更容易阻挡外部细菌。平时不都嚷着要生活的仪式感吗,这种家庭餐饮场景的另类分餐制,还不够仪式么?

有了保存,还要留意食用环节。只有在彻底的加热,也就是食物中心温度达到 100°C 并保持三分钟以上的情况下,才能消灭掉大部分细菌。通常来讲,家庭用微波炉中到大火加热 3 ~ 5 分钟即可,肉菜要比素菜的时间更长些。

值得一提的是,绿叶菜、海鲜不宜作为剩饭的来源。绿叶菜反复加热更容易造成营养物质的流失,同时流失的还有卖相;海鲜隔夜之后蛋白质极易降解,也容易对肝肾功能造成损伤,如果实在吃不完,冷冻相比于冷藏是更好的选择。

最后,吃剩饭不是一项惨兮兮的进食活动,愿意把剩饭热热再吃,还能锦上添花的,大有人在。

这里不得不提非常经典的泡饭料理。1983 年的《上海文学》里有这样一段描写:“我无法想象她会像我的妻一样大清早睡眼惺忪地去菜场,回来蓬着头发又是忙着生炉子又忙着刷马桶,然后捧着一碗泡饭就着天天一样的乳腐酱菜” ,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尤为流行的泡饭,用隔夜饭加上汤和蔬菜乃至剩菜煮成,是小囡从小吃到大的早点。同样的吃法到了湖南、湖北、河南一带就成了 “烫饭” ,是寻常人家精打细算的美味。

泡饭也不等于廉价,清代著名美食文集《红楼梦》里有一回,小燕将 “一碗虾丸鸡皮汤,又是一碗酒酿清蒸鸭子,一碟腌的胭脂鹅脯,还有一碟四个奶油松瓤卷酥,并一大碗热腾腾碧莹莹蒸的绿畦香稻粳米饭” 摆上桌,芳官却嫌弃:“油腻腻的,谁吃这些东西。” “只将汤泡饭吃了一碗,拣了两块腌鹅就不吃了。宝玉闻着,倒觉比往常之味有胜些似的,遂吃了一个卷酥,又命小燕也拨了半碗饭,泡汤一吃,十分香甜可口。” 你看,在大观园里,清汤寡水的泡饭倒成了稀罕。

金灿灿粒粒分明的蛋炒饭、修道院里的朵丽哈思煎面包(Torrijas)、用剩饭为丈夫准备饭团的日本主妇,人们对待剩饭的态度,其实就是对待生活的态度啊。

参考资料:

《中国烹饪概论》杜莉

《隔夜饭菜的危害有多大?真的会致癌吗?》顾中一

《隔夜饭到底能不能吃?》趣医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rice starch gels: Effect of different heat treatments》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Leftover Safety: Know the Basics to Keep Your Family Safe》Food Safety News

《A guide to leftovers: How to store them safely and when to toss them》NBC News

《How to store food and leftovers》NHS U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