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吸尘器>

吸尘器测评手法(吸尘器吸力怎么测试)

吸尘器测评手法(吸尘器吸力怎么测试)

更新时间:2022-01-21 06:30:35

近期,专业吸尘器品牌小狗在其官方微博上发布了一则律师函,斥责作为吸尘器行业巨头的戴森扰乱市场良性竞争,不利于行业的长久发展。此事一经爆出,就立刻吸引了网友们的视线,也引发了一系列的思考。

曾占据五成以上份额,戴森为何被发律师函?

戴森作为国人耳熟能详的家电品牌,自从2006年进入到国内市场以来,凭借其高端的产品定位和成功的营销战略,旗下的吸尘器产品一度占据了中国吸尘器市场零售份额的50%以上。戴森在消费者的心目中也一直保持着高端的品牌形象,甚至有网友将戴森称之为家电行业的苹果。

对于律师函中所提及的事件,很多网友表示不解,为何行业霸主会针对一个国产品牌?为什么又是评测这种方式?我们作为一个专注于智能家居行业的评测团队,今天就来聊一聊这个行业中早已存在的内幕。

传统形态广告已死,评测成为品牌方追捧对象

戴森进入国内市场之初,曾经大规模投放过广告。但是在最近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年轻人已经不满于传统广告洗脑式轰炸,甚至可以说是被培育出了“广告厌恶体质”,传统广告业逐渐走向没落,2013年《哈佛商业评论》的封面就曾打出过“传统广告已死”的主题标语。

与此同时,在移动互联网的大潮之中,更贴近真实体验的评测内容逐渐兴起。嗅觉敏锐的戴森很快发现了移动互联网所蕴含的价值,开始转变推广方向。

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在2017年3月份的消费电子品牌网络广告投放排名中,戴森以1087万元的投放费用高居榜首,甚至比第二名海尔和第三名日立的总和还要多。

仅仅是在今年的第一季度,戴森的展示类广告投入指数就高达9875.58万元,预估戴森在国内市场的全年营销费用约占营收的20%左右(品途智库)。除了展示类广告,戴森近年来也在不断拓展全新的体验类广告,比如评测机构逐渐成为了品牌方追捧的对象,最近几年内网络上出现了大量的评测内容。

“客观独立”成为赚钱工具,解析评测机构的盈利模式

网络上的评测内容一般是由专业的评测机构所产出,他们会对产品进行深度使用之后,将产品的优缺点详细的展现给消费者。得益于移动互联网和内容创业的风口,各大评测机构迎来了野蛮生长的时期。

一般来说,评测机构的盈利模式包括媒体平台流量补贴、自营电商渠道、商单广告合作等。随着流量红利的褪去,各大媒体平台对于内容的流量补贴越来越少,该项收入在评测机构的收入结构中占比较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对于自营电商渠道的盈利模式,一般是将优质内容所带来的流量导入到电商渠道中,凭借IP影响力的推进变现。而至于商单广告合作,顾名思义,评测机构将广告主的意愿植入到自己的内容中,并收取一定的费用,律师函中提到的“戴森小狗”事件便属于这种模式。这是一种简单粗暴、变现路径较短、在评测机构中较为普遍的盈利模式。

对于评测机构来说,盈利是无可厚非的,毕竟谁也不能持续用爱发电。但是因为评测这种类型的内容更加贴近消费者,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具备极强的导购性质。所以说,如果评测机构不能坚持自身的职业操守,很容易的就可以将一些歪曲的事实观念强植入到消费者脑中,将消费者带“跑偏”。

举个例子,今年上半年有一个知名度很高的投影仪品牌投放了大量的评测内容,在极短的时间内网上充满了该款投影仪的评测内容。当然,这些评测内容都在刻意拔高该款投影仪。单纯的就这款投影仪来说,它真的只是很平庸的一款产品,甚至存在分辨率低下、内存组合偏小等致命缺点。但是经过品牌方和评测机构的联手,产品呈现在消费者面前的完全是另外一幅样子。

甲乙双方盆满钵满,被欺骗蒙蔽的只有消费者

在一次成功的商单广告合作过程中,甲方广告主获得了想要的流量和观点植入,乙方评测机构也如愿取得了盈利。这种合作模式本身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由于内容行业的准入门槛过低,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的素养,同时暂时还没有相关的行业规定出台,导致整个行业呈现出劣币驱逐良币的态势。我们同样作为一家评测机构,很明白机构也需要生存,但是你的生存不能架设在他人被误导的基础之上。

以这次的“戴森小狗”事件为例,如小狗律师函中所描述,戴森试图通过评测机构对小狗进行打压,故意让消费者接收到有误导性的信息。这其中有评测机构的职业素养问题,同时也存在广告主的推波助澜。如信息属实,戴森作为行业的标杆级企业,确实没能给整个行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榜样。

或许有些读者会问到“吸尘器评测如何造假?”我们就以常见的吸尘器吸力对比测试举个例子,一般的评测方法是在两条跑道上撒上一定量的粉尘,然后分别使用两款吸尘器进行清理,再对比清理之后地面的洁净程度,由此判断吸尘器的吸力和清理效果差异。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道具、拍摄、剪辑三个环节,同时这三个环节都有可能被做了手脚。

首先在布设道具的过程中,两条跑道上的粉尘量是可以随意更改的。一般评测机构会使用俯拍镜头进行拍摄,在俯拍的视角其实观众是很难看出粉尘厚度的。在实际清理的过程中,评测机构对于吸尘器的档位控制和行进速度也可以暗箱操作,就比如在一个全景镜头中,评测机构的工作人员将吸尘器开到了一档还是二档,这个是无法考证的。

其次是在拍摄过程中,通过镜头的不断切换,也可以达到蒙蔽消费者的目的。我们曾经见识过比较“厉害”的同行,使用吸尘器清理之后的地面依旧是一片狼藉,他们将录制暂停之后迅速安排员工进行清理,然后更换机位重新开机,展现出的则是一个吸尘器清理的特别干净的画面,实属“高端”操作。

最后是在剪辑的环节中,稍微有一定后期基础的剪辑师或特效师都可以以假乱真,各种没有清理干净的污渍都可以通过后期处理掉,这也是吸尘器评测中常用的手法。以上提到的这三种方式都是很恶劣的造假,刻意误导消费者,但这依旧是属于比较初级的手段,一些相对专业的评测机构大多不会这么做。更进阶的手法包括所谓的扬长避短,如“用我的长处和你的短处进行比较”,至于“我的短处”一定是闭口不提,观众所获得的信息只是广告主和评测机构想让你获得的信息。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无法避免的问题,比如评测人员的个人主观倾向性。即使是不含有任何广告性质的评测内容,也很难避免评测人员对于品牌、外观、功能设计等方面的偏好。让评测人员站在绝对公正的立场上,似乎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脱离品牌方控制的极权范围,正确看待评测内容

作为消费者,如果想躲避品牌方和评测机构强制输出的信息,就一定要学会如何辨别评测内容的真假。还是以吸尘器的对比评测为例,如果它的镜头不是很直观清晰的一镜到底,虽然不能因此就判断出视频造假,但还是需要留个心眼。在其他方面,我们切记不要陷到评测机构制造的陷阱里面,我们可以不听评测机构说了哪些内容,但是一定要思考评测机构没说哪些内容。

我们也是评测团队,我们眼看着这个行业一步步的壮大,又眼看着这个行业一天天的腐败。希望广大的同行们能够看清问题的本质,不要被短暂的利益所蒙蔽,坚守输出优质的内容才能更长久的发展。只有具备了良性的、公平的竞争环境,整个行业才能够保持进步,消费者也才能体验到更好的产品。也希望广大其他广告主们能够真正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选择正确的营销打法,携手保护赖以生存的行业大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