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吸尘器>

薇娅推荐的戴森吸尘器(戴森吸尘器性价比最高的一款)

薇娅推荐的戴森吸尘器(戴森吸尘器性价比最高的一款)

更新时间:2022-01-21 01:27:11

「我真的买不动了。」

过了23天的双十一,书单君彻底疲了。

近一个月来,数亿人的注意力被电商吸引,做出了下单的动作。

困扰我们的不是「买不买」,而是「买什么」和「怎么买」。

10月20日,双十一预售的第一晚:

李佳琦直播间的累计成交额高达106.53亿,薇娅以82.52亿的战果紧随其后。

11月1日零点,今年“双十一”迎来第一波尾款支付高潮。

据“天猫”统计,至凌晨1点,就有2600多个品牌的成交额超过了去年全天。

节节攀升的成交额让人不禁怀疑:

难道这23天的每一天,都是双十一的第一天?

但与往年不同的是,11月11日凌晨,淘宝并没有像往年一样实时公布成交额。

很显然,到双十一当天:

消费者已经「买不动了」。

我走过最长的路,就是双十一的套路

26岁的刘畅,在杂志社当编辑,税后薪资8000,房租3500。

她自诩是个理智的消费者,因为「贫穷」。

为备战双十一,刘畅做了许多功课:

加入豆瓣「买组」;

关注小红书各类「双十一课代表」;

在B站刷了众多薅羊毛UP主的视频。

参考了众多互联网省钱大神们给出的双十一攻略,她自觉领悟了其中精髓,就是:

领券、领券、再领券。

每满200-30、88vip会员大额券;

京东plus会员券、微信小程序券;

店铺隐藏分享券、注册会员赠送券;

店铺自营直播间大额优惠券……

10月31日晚,刘畅从十点算到十一点五十,把满减凑得一分不差。

她仔细核实「红包卡券」中的优惠券,确定没有少领一分钱后,开始不断刷新购物车,希望能在第一时刻抢到购物车里的宝贝。

谁知12点刚到,购物车里就有三件毛衣被抢空,凑好满减全部失效。

但她不敢耽误,生怕其他商品也被抢空,草草结账,发现却最终提交的金额比预算高了不少。

原来按照淘宝规定,预售商品要在0:30才能提交尾款,可刘畅忽略了这一点。

好在最终成交的价格还是比原价低了不少:原价278的法兰绒睡衣,到手只花了137。

谁知她刚打开小红书,就遭到了暴击:

网友在京东无印良品旗舰店买到的同款睡衣,均价70。

「血亏啊!」

她只想到在李佳琦、薇娅的直播间反复切换,提前加购,尽早领券,却忘了在各大平台间比价。

照着网友的京东订单下单时,却怎么也凑不到别人的低价。

刘畅身心俱疲,想起了半个月前何广智在《脱口秀大会》上的预言:

「规则越复杂,就越不想给你优惠。

真正想给你优惠的,一定是一眼就能让你看明白的。

活动的字数越少,优惠的力度就越大。」

低价的长期促销,致命的消费陷阱

刘畅最初给双十一的预算,只有1500。

可11月1日晚就支付了5000 ,看着蚂蚁花呗的支付金额,她陷入了深深的怀疑:

明明单价很便宜,为什么加起来还是这么贵?

回顾自己的购买计划,她原本想买的东西只有三样:

睡衣、面霜和精华。

但在社交媒体查询攻略的时候,观看直播蹲守大额优惠券的时候,她渐渐加购了很多计划外的“好物」:

靴子、羽绒服、羊绒衫、戒指、项链、零食......

这些东西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比平时便宜。

博主们和商家打出的标语,精准打击到了刘畅的购买心理:

「快来捡漏。」

换句话说:买到就是赚到。

这在《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的作者齐格蒙特 · 鲍曼看来:

是消费社会「制造消费者」的结果。

根据齐格蒙特的理论:

消费主义不断激发新的欲望,促使人通过下单购买,得到片刻的满足。

双十一正是抓住了这一点,用超低价刺激消费者购物。

让消费者产生赚到的错觉。

以至于每每说到双十一,大家就会想到一个经典迷思:

在李佳琦直播间,顾客觉得自己赚了,商家也赚了,李佳琦更是赚了。

唯一亏了的只有:

没看李佳琦直播间的人。

但今年的双十一直播间,优惠力度却不像往年那么惊人,甚至和平时直播间的价格相差无几。

4月份,刘畅在李佳琦直播间买气垫时的优惠力度是:420元买一送一。

双十一和4月唯一的区别,只多送一个美妆蛋。但气垫里有气垫扑,为什么还要送美妆蛋?刘畅十分困惑。

在直播间保持些许清醒,不代表她没有剁手。

11月4号下午,刘畅已经收到8件快递,退了5件。

她本以为双十一已经结束,手机里却弹出了「今晚第二波预售」的消息。

刘畅傻眼了,在工位上哀嚎:

我以为双十一结束了,为什么还有下半场?

同事提醒她:正经的双十一不是11月11日吗?还没开始。

去年,天猫双11仅延长3天,人均消费额就增长了七成。

今年,为期23天的双十一,让消费变得更不易察觉。

前前后后加起来,刘畅一共下了21单,平均每天就要下一单。

除此之外,她的购物车还加购了54件宝贝,等待结账。

今晚十二点之前,她打算赶着双十一结束最后一小时,把这些小商品全部拿下:

胶带、发夹、杯子、袜子,围巾,内裤.....

低价、社交媒体分享、长期促销,这些因素不断刺激着刘畅激情下单。

和妈妈视频时,她滔滔不绝地分享着自己的战利品。

妈妈用一句话打断了她:

「冰箱里还有你去年双十一买的面膜,要不要我给你寄到北京?」

为了永远让消费者感受到欲望满足带来的快感,商家会不断制造新欲望。

双十一之后,还有黑五、双十二、年货节......

光是未来60天里,活动力度堪比双十一的购物节,就有三个。

为了制造消费机会,商家不厌其烦地创造着「优惠」的由头,刺激着消费者敏感的神经。

便宜就买,甚至成了一个下意识动作。

但物品的使用价值,却被我们忽略。

正如齐格蒙特 · 鲍曼在《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第35页写的那样:

「文化潮流前赴后继地涌进浮华的公众市场,又迅速过时,变成荒唐滑稽的老古董。

衰败的速度,比获取注意的速度更快。

成为合格的消费者

刘畅共参加了6年双十一,每年的消费金额都在上涨。

大学时,她几乎被网红店的成衣掏空了钱包;

工作后,则把目光投向了SK II、戴森吸尘器、中古奢侈品......

她分析自己的消费正在从多到精。

刘畅在抖音上不止一次刷到「拆箱双十一快递」的视频,有些博主一买就是几十单,评论区尽是羡慕的声音。

刘畅并不认为多买值得炫耀,在她看来:

质量比数量更能彰显价值和品质。

SK II、戴森、LV这些品牌,正是「精」的代表。

根据贝恩咨询报告:

2020年全球奢侈品市场萎缩23%,但中国境内奢侈品消费却逆势上扬48%。

2020年1到10月,“95后”在奢侈品联名款、限量款的消费金额激增了300%到400%。

对「品质」的追求和对「品牌」的追求,几乎划上了等号。

但动辄上千、上万的商品,让月薪8000的刘畅欠了一屁股债。

花呗,白条,信用卡……

工资刚一到手就还债,钱只是在她手里转个来回。

刘畅当然不是个例。

根据尼尔森公布的《中国年轻人负债情况报告》显示:中国有86.6%的年轻人在使用信贷产品,其负债率为47.75%,

汇丰银行2020年发布的数据统计,我国90后的人均负债已经达到了12万元;支付宝发布报告则显示:我国使用花呗和借呗的用户,60%以上都是90后。

过度消费和提前消费带来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贫穷。

工作三年,刘畅银行卡里的存款,却不足五千。

为了赚钱,她经常加班,不停工作。

却又在一次次熬夜写稿后,通过消费疏解过劳带来的压力。

就这样陷入了恶性循环,沦为「隐形贫困人口」。

是的,贫困的定义正在发生变化:

它不仅限于物质匮乏,而是一种社会和心理的状况。

如果无法达到“体面生活”的标准,人们就会觉得自己贫穷,陷入烦恼、痛苦、自我折磨。

齐格蒙特 · 鲍曼在《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指出了制造隐形贫困人口的罪魁祸首:

消费社会。

消费社会让消费成为正义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社会身份。

让不消费的人,变成了「不合格」的消费者。

让消费不高的人,变成了「低级」的消费者。

却给高频且高消费的人,戴上「成功」的桂冠。

它无时无刻不在告诉我们:

努力赚钱吧,好做个「合格」而又「高级」的消费者。

可就像齐格蒙特 · 鲍曼说的那样:

在消费主义的洗礼下,人们真正拥有的东西被淡化,被贬低,被较富裕的人锋芒毕露的奢侈消费所掩盖。

结果,「富人成为被普遍崇拜的对象。」

但我们真的崇拜富人白手起家的工作伦理吗?

不,我们崇拜的是财富本身。

消费只能彰显财富,却不能为消费者创造财富。

不乱消费才是积攒财富的秘诀。

就像俗话说的那样:

不买立省100%。

在大家为双十一疯狂的同时,脱口秀演员鸟鸟的一段表演在互联网直接「封神」。

她说:

「我不明白,购物节为什么是节呀?明明破财是不开心的事情。

商家张灯结彩,人家赚到钱了。消费者还跟着瞎开心。

别人破财消灾,我们破财消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