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洗衣机>

最早的洗衣机有什么牌子(70年代洗衣机都有哪些品牌)

最早的洗衣机有什么牌子(70年代洗衣机都有哪些品牌)

更新时间:2021-12-16 23:23:37

本报记者 许礼清 孙吉正 北京报道

“我结婚时是在县里百货公司置办的电视机和洗衣机,在供销社买的镜子、洗脸盆等。30年过去了,洗衣机还能正常使用。”回忆起当年的场景,丁阿姨有些感慨,如今她正在给儿子准备婚礼,更加多元丰富的现代化购物方式给她带来了更多的便利。

从早期的供销社、百货大楼到如今的商场、购物中心,中国零售业在波澜壮阔的变革中不断前行,但每一代业态的核心都满足了人民的购物需求,这些业态共同谱写了中国零售业的浩大史诗,也是中国消费变革的重要见证。

在众多业内专家看来,国内零售业态的变迁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选择,对助力人民美好生活起到了助推作用。“零售业态对主流消费意识是有引导性的,在物质和精神层面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满足。”RET睿意德董事、全联房地产商会商业地产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索珊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

零售变革助力美好生活

1954年7月,中华全国合作社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修改了社章,将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更名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建立了全国统一的供销合作社系统。

和君咨询合伙人、连锁经营负责人文志宏表示,“计划经济时代的供销社主要承担了中国农村市场的流通,一方面是农村日用生活消费品,另外是农村生产资料商品的销售。此外,还承担着农产品的收购,因此供销社的体系也叫双向流通体系。”

在文志宏看来,如果将供销社看作一个连锁零售,其可能是全国连锁店数最多的连锁体系,为当时全国各地的群众解决了基本的购物需求。

同一时期的国营百货商店,则是解决城市居民的购物需求。丁阿姨回忆起当年的情景称:“百货大楼非常热闹,卖的东西很齐全,人们下班后就喜欢去逛逛,就像现在的年轻人去逛商场一样,而且在当时也是很高档和时尚的。一进百货大楼就有柜台,里面摆放着日用化妆品,像擦脸的雪花膏,擦手的甘油都有卖的。还有电视机、洗衣机等家电都是一应俱全,我结婚时候就是在县里的百货大楼里置办齐了家电,记得洗衣机还是广东牌子,价格非常实惠,质量也很好,洗衣机现在都还能使用。供销社比百货大楼稍微小点儿,但是商品种类也挺丰富,像粮油米醋、锅碗瓢盆、五金电器等都是齐全的,家里的日用品都能在供销社购置齐全。”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总结道,“早期的供销社是双向沟通城乡、统购统销以及同时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的合作制商业经营机构,解决了县乡以下市场层级的人民生产生活的必需品供应以及土特农林产品收购问题。而国营商店、百货大楼,他们在中国的零售业担当了计划经济时代消费品供给保障和人民生活必需品的供应渠道角色,是城市人口生活必需品的主要解决渠道,满足了人民群众基本的生活需求。”

到了20世纪80年代,超市业态引入中国,1991年上海联华超市的创办标志着我国零售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自1992年允许外资零售企业进入中国零售领域后,我国形成了百货、超市、便利店、专卖店等多种业态并存的格局。

在中购联购物中心发展委员会主任郭增利看来,中国加入WTO是中国零售业发展的分水岭。“零售业是最早面对全球化冲击的一个行业,在签订入市协定之初,国际上的一些重要的零售集团就开始关注中国市场了。”早期超市大卖场业态基本上被外资垄断。但经过多年市场洗礼,本土品牌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北京京商战略研究院院长赖阳以北京为例向记者介绍了零售业态的变迁史。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北京基本都是小型百货店为主,当时最大的一个商业零售就是东安市场,类似于小商户集群。改革开放之前,北京有王府井百货大楼、西单商场、东安市场以及东四人民市场四大商场。到了上世纪90年代,零售业向规模化发展。接下来,新兴的购物中心开始出现,当时东安市场由平层市场改造成大型的综合型购物中心,紧接着李嘉诚在东单建了东方广场,包括之后的新世界商场、庄胜崇光百货等大型购物中心开始涌现。整体来看,我国零售业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与国际接轨,2000年之后现代化的购物环境得到全面提升。十八大以后,线上商业高度繁荣,实体商业从过去以卖商品为主转向体验化、沉浸式服务,以时尚、艺术、文化相交融的这种新型购物中心不断发展。尽管零售业态在不断丰富和变迁,但无论是供销社、百货大楼还是现代购物中心,都满足了不同时期消费者的各方面需求,比如北京早期的几大商场都是非常热闹繁荣的。

上海尚益咨询总经理胡春才认为,不管是供销社、百货商店还是购物中心,都是阶段性的产物,主要还是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有解决温饱型需求的,也有解决改善型需求的,与中国社会的变迁和消费者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也是相互促进的。

“零售业一直在不断变革,以往的供销社、国营商店、百货大楼,再到如今的购物中心,消费方式、消费场景都在不断升级。在不断升级之后,如今的购物中心在业态丰富度、商品与服务的丰富度以及购物与消费环境、便利度方面都有了极大的创新和改变,成为消费与社交最重要的平台与场景之一,人民的消费、生活的丰富度与便利度乃至行为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解决了商品的丰富度、流通效率以及消费便利性与互动需求、场景参与度等问题,满足了人们不断增长的日常生活与社交的多元化与参与度、体验性等的需求问题。”柏文喜说。

零售业壮阔前行

如今拿着一部手机,就可以在一座商场逛上一整天。实际上,零售业的数字化浪潮由来已久。20世纪90年代,外资零售巨头将会员制引入国内,受限于消费者习惯不同等诸多因素影响,仓储会员店的模式并未得到快速发展。但会员制模式却在经过本土化的创新后迅速推广,成为零售企业进行客户管理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

如果说彼时是零售业首次将会员用户数据化,那么2003年电子商务的出现,便助推了行业走向数字化。如今,在商场、购物中心,卡片状的会员卡已经成为历史,购物、停车等一切服务都支持线上支付。

索珊表示,所谓数字化就是把新技术和新方法、新运营理念引入到购物中心的运营当中,进行提效。对消费者喜好的追踪和理解会更加精准。

不仅仅是针对销售端,为了给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保证产品质量,越来越多的零售企业开始运用商品溯源系统。其中生鲜领域运用更加广泛。而在此前,国务院办公厅、农业部、国家食药监总局相继发文,对追溯体系建设、可追溯二维码标识进行了规范和要求,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

据了解,目前包括永辉超市、物美超市在内的多家零售企业均打造了溯源系统。溯源系统显然已经成为商超的标配。

此外,记者注意到,有不少购物中心将主题营销活动融入商业运营。例如上海K11莫奈展、正佳广场航天展、广州富邦中心“绽放慧灵智障人士艺术作品展”等。

在文志宏看来,未来零售业发展的方向是朝着综合集中的方向发展,也就是一个综合型的平台将多种零售业态和非零售业态集合在一起,例如商超、餐饮、服装等。而每一种业态都会越来越细分,以此满足人们更加多元的消费需求。

胡春才也认为,随着购物中心的发展,会有更多差异化的内容呈现。“国内的购物中心在消费者眼里都有越来越成熟的个性与定位,都有自身的特色,购物中心的内容越来越精细化,也越来越百花齐放。”

“现在购物中心的发展方向是空间加体验、空间加服务,包括社区型的,社会功能性的服务,比如有些购物中心里面就会设置签证中心。因此未来的商业购物中心不仅仅销售商品,而是应该重新定义为商业与社会服务功能体。”郭增利说。

零售业的脚步仍在向前迈进,同时也承担着促进消费的重大责任。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扩大内需、促进内循环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词,毕马威发布的《“十四五”规划行业影响展望——零售篇》提出,后疫情时代零售行业带来的模式创新、数字化转型等持续改变正不断地推进消费市场的繁荣发展。

“随着零售业的发展,购物中心能够提供衣食住行的合集。而我们的生活时间分配,不少都是在购物中心实现的。因此,购物中心对主流消费人群的消费意识会有一定的引导性,是生活方式的正向引导场,对满足消费者多元需求、助力人们的美好生活,有很大的帮助作用。”索珊认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