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庭维修>马桶>

古代的马桶的别称(古代的马桶叫法)

古代的马桶的别称(古代的马桶叫法)

更新时间:2022-02-02 23:08:03

文/煮酒君

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这有饭吃,是世间第一大事。有摄入,自然就要有排出,如厕是人们必须面对的问题。事实上,人们从很早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也由此发生了令人捧腹的趣事,我们今天就来探讨古人的如厕文化。


想必在大多人心中,古代一定是要比现在落后的。现代偏远地区尚且如此,古代人弄出来,岂不是更加“丧心病狂”?其实不然,这种看法真要论上来,也对也不对。为什么这么说?只因各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我们要先对它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人们提起厕所的时候,多少会带有些鄙夷,但无论你承认与否,厕所是人类一路起来的见证者之一。从茅坑,至茅房、厕所、卫生间、洗手间,几乎是时代的标签,厕所从无到有,每一个脚印,都与人类的进步息息相关。

考古学家们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厕所,是五千年前的。比两块板子一个缸更加简单粗暴的厕所,当然只能是原始人搞出来的粪坑,填粪入坑,可算是粗鄙不堪。但一个挖出来的粪坑,堪称一个创举,几乎等同“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因为这使原始人向着文明迈进了一大步。

最早的厕所,只是一个土坑,是坑,总会被填满,满则放弃。史料记述,这种坑多半会与猪圈并排(毕竟猪也是要排泄的),以节省人力。西周到春秋,多沿此法,坑满时,往往用一个奴隶去填坑,这种境地,就真是无法可想了。春秋时期的厕所,据说是可以摔死人的:《墨子·旗帜》中载有在道外设屏,三十步为周长,垣高十二尺,这么大的规模,也难怪不慎跌入难以逃生。

《周礼》当中有记载,当时建得比较好的道路周边已经有了厕所这种设施。更早些时候,如夏启之时,物资匮乏,生产力低下,只能给贵族们划一块地出来给他们解决“内部”问题。这在我们看来当然有些滑稽,但在当时还是个很严肃的问题,而且非身份尊贵则不能享受这种待遇。

《左传·成公十年》中:“晋侯将食,张(胀),如而,陷而卒。”说的是公元前581年,晋景公饭前跑去上个厕所,结果死在了里面。一国之主死于厕所,简直滑稽,但死于厕所的权贵却不止这一位,这说明当时的厕所虽然不是稀罕事物,却仍是简陋之极。

王侯跌入厕所致死,这还了得?于是人们开始想办法对厕所进行改进。人民的智慧的确是无穷的,到了汉代时期,厕所的形制与现代已经没有区别。先秦简陋的厕所在秦汉时期得到极大的改进,也再没有王侯跌入厕所致死的传闻,而且此时,马桶已具其雏形。秦汉时,不仅是皇族宫室和官府,就连普通民居的建筑,都已经配备了厕所,汉代时不仅仅有蹲式厕所,坐式已经出现。南阳东汉墓的发掘为这个观点提供了直接的证据:男女两个厕所并列,其中一个便坑前设有尿槽。

西汉梁孝王墓内“水冲式厕所”

秦汉时,厕所也称为“厕”、“圊”、“溷”,前文曾经说过,厕所同时也是养猪之所,人们会对其进行综合的利用,不过,厕所里养出来的动物,达官显贵是不吃这种肉的。这倒不只是某个人的观念,就算是祭祀,也不会用这种牲畜的肉的。《礼记》有云:“君子不食绻腴”,意即君子不吃厕所里养出来的东西。不过这种厕所也并不是主流,更为流行的是将猪圈与厕所连通,各在一处,只起积肥的作用——其实这种方式在的农村里也很常见。

唐宋时期,出现了“倾脚头”,这算是最早的清洁工人,收集人们倾倒出来的粪便,聚于一处。其实无论是官厕还是民间的厕所,都需要定期清理,聚焦于一处,用于肥田。城市里当然不需要太多,但农村就不一样了,有时候需要量过大,无法自给,人们就会出钱来收买一些,这种模式不仅解决城市的清洁问题,还使粪溺得到了利用,实在解决了一大环保难题。

厕所一事,到了明清时期,反倒尴尬起来。明清经济发展极为明显,人口较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要更多,商业繁荣起来,但公共设施,尤其是厕所的修建无法跟上时代的脚步。偌大的一个京城,公厕寥寥无几,而且还是收费的,那就怪不得人们行泼辣之事,“故人都当道中便溺”,即走到哪算哪,就地解决——甚至就连官员也带着这样干,不雅之极。这种情况,到了清末时期才算是好转。

不知道大家听到“官房”一词有何感想,会不会认为是宫廷之中的房间之流?倒是宫中的,只是它并非是房间,而是马桶,皇帝和后妃用来方便的东西。故宫之中是没有会公共厕所之类设施的,所有人,包括宫女、太监、皇帝、后妃在内,所有人方便都是用马桶的,只是叫法不同,而皇帝和后妃使用的马桶要更精细些罢了。

在人们用手纸之前,还曾经使用过木头版、竹片等,统称作“厕筹”,而造纸术发明之后,就没有必要这么麻烦了,当然,手纸的推广也是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到了清代,使用手纸如厕才比较普遍了。

厕所的发展到这里,已经差不多了,现在来讲讲前人有关厕所发生的一些趣事。古人既有“三从四德”之说,重“礼”之风不言而喻,而厕所在“礼”之上,是一个颇为尴尬的问题,官家自然要讲些排场的。

在魏晋时期,就已经有很多贵族在室内设有颇为豪华的厕所,甚至有着专门的奴仆服侍。这自然是极讲身份、重礼节的,但苦了串门的客人,“多羞不能如厕”。

据《世说新语·汰侈》记载 , 巨富石崇家的厕所里备有甲煎粉、沉香汁,如厕时有身着华服的奴婢侍奉,串门客走进去还以为自己走到了内室。这讲排场想必大家是能够理解的,但如果您听到有人把厕所砌成小楼,还能够淡然吗?这排场也大了点吧,元代大画家倪瓒就是这种“厕”外高人,据《云林遗事》载,“厕溷以高楼为之”,而这一切,不过是为了避免入厕之时闻到臭味儿罢了。

人们为了对抗厕所中的臭味,频频出招,当然,像那大画家建楼的手笔,并不是人人都能够承受住的,舞阳公主家就想出了个比较经济的办法,据《世说新语·纰漏》中载, 王敦在舞阳公主家的厕所里, 看到漆箱里有干枣,就拿起来吃了个干净,事后才被告知,这是用来塞鼻子避免臭气的,不免就闹了个大红脸。

虽然人们并不愿意过多的提及“厕”,但厕所之流毕竟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影响自然会投射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饭馆的周围要有厕所,算是个配套设施。我们来看看它在文化方面的影响。

“厕”字有“侧”意,就是侧面,偏僻之处,所以也被引申为谦虚之义,多用于自谦,如“厕身士林”,“准少年富贵, 性豪侈,家未尝油灯,虽庖所在,必燃炬烛”,这是说寇准的。

厕所既然是污秽之地,少不了被人们避讳,由此而来的,也有一些雅称,诸如“更衣”、“解手”、“出恭”等,都是上厕所的意思。这更衣一词,因古人多着长衫,如厕时多有不便,便在其时,除去长衣;“解手”一词的起源于明代,传说当时官府押送大批的百姓前往边疆,而在行进的途中,若有人需要方便,则报告押运的官差把手解开,久而久之,便成了解手;明朝时,科举考生在考试中途需要上厕所的时候,先得考官准许,然后得手举着“出恭入敬”的牌子出入,“出恭”即是由此简化而来。

厕所也是某些人写词作句的地方,这方面,著名的有晋代的文学家左思。这老学究,上厕所如果没有纸笔,那就跟今天年轻人不带手机一样,浑身不自在,相传他脍炙人口的名作《三都赋》不少词句都是在厕所里琢磨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