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庭维修>马桶>

一张图看懂马桶的历史(没人觉得马桶是个失败的发明吗)

一张图看懂马桶的历史(没人觉得马桶是个失败的发明吗)

更新时间:2021-12-06 22:05:43

近年来,联合国儿童发展基金会一直倡导“厕所革命”,先后有菲律宾、中国和印度等众多发展中国家实行。这其中最严重的的莫过于印度,其国内如厕不用纸巾和露天而厕问题非常严重。更有甚者,直接将粪便排到了他们的母亲河—恒河当中。而我国的厕所渊源可谓是流传已久。你知道吗?在我国历史上,真的有人曾经掉进过粪坑。

一、 一代霸主,身陷囹

晋景公是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五位君主。他的名字叫做姬獳,一生当中在柳棼之战和颖北之战两次大败强大的楚国。还灭掉了经常袭扰边境的赤狄,也战胜过齐国最后克楚制霸,使得晋国成为当时势力最强的诸侯国。景公此人,后世评价颇高。认为他沉着冷静,胜不骄败不馁而且还能容人。但是他去世的原因,难免令人所不齿。

1. 亡于厕所之中

《左传》“成公十年,晋侯(晋景公)将食;胀,如厕,身陷而卒”。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在晋景公晚年时期从绛迁都到了新田。在将其改名为新绛之后,他做了一个非常奇怪的梦。在当时各个国家,都有国师,其人通晓巫蛊灵异之术

晋景公便问巫师,这个噩梦有何象征。巫师回答道“公无新麦食矣”。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就是他活不到麦子再长出来了。而后,景公的身体便一日不如一日。便差人前往秦国,求助他们的医师,名为医缓

这时景公又做了一个梦,疾病成了两个幼童。其中一个说“医缓乃为良医,恐伤及彼此;乃亡之乎?”另一个则非常淡定的说“吾于肓之上,膏之下,胡能奈我何?”而医缓到后则直言“公以病入膏肓,命不久矣”。值得一提的是,病入膏肓这个成语便出自于此。

此后景公想起了巫师讲的新麦之事,便令人四处找寻而后将巫师杀掉。景公在正要开饭之际,肚子大胀。于是便起身去如厕,不幸的一幕发生了,他失足掉进厕所而亡。这也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如厕而死的君王。

2. 景公的死因究竟为何?

我们现在大部分人使用的蹲便器或者坐便器,都是有一个四方形的孔。别说是人,就连稍大点的器物都装不下。但古代则不同,在那个时候大恭后擦拭都没有纸。春秋时期是用的晒干的树叶,而到了宋朝则用小枣。而这只限于,大户人家。

至于古代的马桶,则更类似于现在华北地区农村的“栏”。里边大多数养着牛或者鸡等牲畜,如厕时便蹲在蓄粪池旁边的水泥板子上。今天的环境都如此之简陋,则更不用提古代时期了。

就正常人而言,一直蹲着猛然起身还会产生眩晕之感。景公死亡的原因有两种可能,一是蹲的时间过长骤然而起脑部供血不足再加上年老体虚所以一头倒向了粪坑之中。另一种原因是感觉胀气后,一直蹲着全身的力气都使往一处,也就是用力过猛导致了血管破裂而后失去意识,倒地而亡

二、 厕所的不断进步

古往今来,任何事物的进步都是有种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目前来说,世界上最早发现的厕所遗址是在我国陕西半坡遗址中发现的五千年前的土坑。据专家推断,这应该是“公共厕所”。但至少可以说明,我国绝对是礼仪之邦在未开化之际便有了羞耻之心。

1. 春秋战国时期

《周礼》云“厕,宜常修治,使洁清也”。先秦时期,各个国家四分五裂。一直没有对厕所有一个统一的名称,清、圊、偃、屏、厕等等。《小雅》“于四门各作圊厕,给人便利”。圊,在古代是清洁的意思,而厕所是污浊之地自然需要经常打扫。

《孟子》“观室者周于寝庙,又适其偃焉”。偃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仰面蹲下,放倒。而当时没有坐便器,出恭时自然是要蹲着的。而我们今天所称的厕所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中,讲述的便是晋景公的这个故事。

春秋时期,礼法盛行,如果就地而如,实在是有辱斯文。所以古人,便用木板树立起来遮挡于土坑旁边。晋景公上的这个厕所,应该就是填满了人体排泄物的大坑。所以年迈体弱的他,掉进去死亡也无可非议。

2. 秦朝的可循环式方法

《史记》“始皇帝无正兮溷厕,怀德兮何覩?”在秦灭六国之后,书同文、车同轨统一了度量衡而且顺便把厕所也给统一了。全国统一使用溷厕,顾名思义溷就是猪的意思。而这种厕所,就是建立在一个较高的地方。排泄物到了猪圈里便被其食掉。

这是因为古代的商业贸易不发达,再加上连年的战乱使得生产力遭受到了迫害。而此种方法可以达到一个再循环的效果。人吃猪肉生存,猪食排泄物长膘,而后待其肥熟之后再将它吃掉。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溷厕与现在华北农村解手的栏非常相似。两者都是蓄积排泄物,而且都属于一种生态循环的方式,并且都在其中圈养牲畜。但今天的栏,所储蓄的粪便实则是为了浇地。粪便,就是最好的有机肥料生态环保而且有利于粮食蔬菜的生长。并且,农民还能减少购买复合肥的成本。

3. 汉朝出现重大飞跃

《西京杂记》:“汉朝以玉为虎子,以为便器,使侍中执之,行幸以从。”这个虎子的来源与两位著名的历史人物有关。如今大家都知道,汉高祖刘邦是个草莽皇帝,恣意而为任性洒脱。在“先入汉中者王”后,他成为了汉王。

据说有次他在宫中,突然内急而碍于自己的身份也不方便随地而为。于是便随手摘下了身边儒生的帽子,这便是今天夜壶的雏形。飞将军李广曾经亲射虎,而后让人铸成虎形的铜质溺具,供汉武帝小便时使用。以此来体现自己的能力和对虎的蔑视,简称为“虎子”。到了唐朝李渊的祖先名为李虎,因为避长者讳,所以便将其改成了马子。

三、人生必不可少之地

人有三急,任何能动的生物,都需要排泄。厕所,就是可以缓人燃眉之急的地方。不论富贵还是贫穷,就算是动物也需得将身体里的食物残渣以及水分残留释放出来。古代的厕所由简陋到复杂,由露天到有遮蔽这恰恰是人伦纲常不断进步的体现。马桶的不断进化就如同社会形势的发展。我们由最早的奴隶制社会率先进入了封建时期又不断的进步走向共和时代。

1.循序渐进的过程

“非礼勿言,非礼勿视”,这个观点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提出。当时的环境太过于简陋,以至于晋景公这一代枭雄死的如此之狼狈。那时候,不论君王还是百姓的如厕方式都大同小异。直到汉朝,才算是有了长足的进步。

不仅仅是有了轻便的夜壶,而且在出大恭时环境也得到了改善。溷厕中添设了木质踏板和木质扶手,避免了晋景公的悲剧再次出现。《史记》中,吕雉将戚夫人做成人彘时就是使用的溷厕。但是一般达官贵人都不会选择在猪旁边出恭,而是专门安排一条水道使排泄物流出。

《汉书》“武帝于宫中如厕,诏卫青;与之攀谈匈奴事宜”。汉武帝曾经就边上厕所边和卫青谈论征讨北疆的事情。但并未具体记载,是大或者小。但不难推断,他可能用的是李广给的“虎子”。

2.出现真正意义上的马桶

“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马桶上也”这是在欧阳修的《归田录·卷二》中钱思公所说的话。也是史书典籍中,第一次出现马桶。可见,在宋朝时期马桶已经非常的舒适了。不然,一代名家不能总是在马桶上朗读文章,创造作品。而且当时还有了“粪夫”,但仅限于东京汴梁。

透过《清明上河图》可见当时开封的盛况,而城市如此拥挤排泄物的问题自然会毕竟严重。而粪夫便充当起解决排泄物的责任,他们将这些东西挑回去以后,转手还能再倒卖,不失为发家致富的途径。

到了清朝,中国的君主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状态。而西太后慈禧,尤其以贪图享受著称。所以,在如厕方面她也不能懈怠。《清史稿》记载,慈禧当年拜谒西陵时,他的手下盛宣怀在花车内,准备了一个名为“如意桶”的东西。用黄沙盖住桶的底端,再向上灌水银,不论是排泄物还是排遗物落于其中都可无迹无味。外边用上好的丝绸包住,并镶刻金银

结语:

我们不得不慨叹老祖宗的智慧,正是有了他们,才使得现代人可以如此享受生活。而且如厕时的“手伴”也发生了改变。古时是拿着文章,又成了拿报纸,现在则是玩手机。随着时间的发展,在前几年又出现了“智能马桶”。坐在上面,只管酣畅淋漓其余的全部不用担心。而且,它相较于传统的马桶还增设了除菌的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