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墙,又称为西墙(Western Wall),是位于以色列耶路撒冷老城的圣迹之一。哭墙源于犹太教第二圣殿的遗迹,被视为犹太教信仰中最神圣的场所之一。
公元前10世纪,所罗门王在耶路撒冷建成了第一圣殿,后被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摧毁。公元前516年,犹太人在耶路撒冷重建第二圣殿。公元70年,罗马帝国摧毁了第二圣殿,仅留下一段西侧的围墙,即如今的哭墙。
哭墙被视为犹太民族信仰和团结的象征。从罗马时期开始,流落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都会在祈祷时面对圣殿的方向,表达对故土和圣殿的怀念。尽管圣殿已不复存在,但犹太人仍然坚持面对哭墙祈祷,寄托对昔日圣殿的怀念和对复兴的期盼。
如今,哭墙不仅是犹太教徒的朝圣地,也是世界各地游客的观光胜地。在哭墙前,经常可以看到犹太人和游客们祈祷、哀悼或缅怀,气氛庄严而肃穆。
“哭墙”,又名西墙,位于以色列耶路撒冷老城区,圣殿山山下西侧,是环绕第二圣殿庭院的古城墙的残存部分。
“哭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世纪,犹太国王所罗门为上帝建造了一座壮丽的圣殿——第一圣殿。
公元前587年,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将第一圣殿摧毁,犹太人被掳掠,成为了他的奴隶。70年后,犹太人得以重返家园,在原址兴建起第二圣殿,此后的数百年里,它一直是犹太人的精神家园。
公元70年,罗马帝国捍将提图斯率军再次毁掉了圣殿,只留下了西边的一段墙,这就是现在的西墙。
西墙并非圣殿的一部分,只是支撑周围地面的一段挡土墙。但它是最靠近圣殿一面墙,也是唯一被保存下来的,历经两千年风霜的遗迹,因此被犹太人视为圣殿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