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意义上的儒家经典指的是《四书》《五经》,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四书》;《诗经》《尚书》《礼记》《易》《春秋》为《五经》。但人们常说的儒家经典,主要指《论语》《孟子》。
《论语》是儒学的创始人孔子及其门人的谈话记录,是一部语录体散文,包括治学、修身和为政等方面的内容,而核心内容在一个“仁”字;《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战国时期另一位儒学大师孟轲的言论,主要内容包括以仁政爱民为核心的一系列谈话,更进一步提出了“舍生取义”的思想,发展了和丰富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所以后人将孔子称为“至圣”,孟子叫“亚圣”,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曾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就高度概括了孔孟之道的精髓。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始见于《庄子--天运篇》。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这六部经典著作的全名依次为《诗经》《书经》(即《尚书》)《礼记》《易经》(即《周易》)《乐经》《春秋》
这六部古藉并非孔子所做,而是在孔子之前早已存在。孔子仅仅是对它们做了一些整理工作。
这六部古书,从远古留存下来,在孔子之前,为王室贵族所有,深为历代统治者所宝重。《国语·楚语上》记载申叔时谈到教育王室公子时所开列的教材即包含了这六部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