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贴“福”字的习俗起源于明朝,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据说,明太祖朱璋在公元1368年农历春节期间,命令他的军队在城墙上贴出“福”字,以祈求新年的好运和福气。
此外,“福”字也象征着福气、福分、幸福等等,寓意十分美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代表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因此,每逢春节,人们都会在门窗、墙上贴上“福”字,以寄托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期望和祝愿。
除了贴“福”字,中国民间还有许多与“福”有关的传统习俗,如挂灯笼、放鞭炮、贴对联、贴窗花等,这些习俗都蕴含着人们对新一年幸福生活的祈求和祝福。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