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儿爷是在明朝末年出现的。
明人纪坤在《花王阁剩稿》中记载:“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拜之。”翻译成白话就是讲:在京城的中秋节,人们都用泥土捏出兔子外形,还穿戴衣帽,盘坐着如同人一般,家里子女都会祭拜它。
兔儿爷的历史背景:
它最早出现在明末,用来祭月的,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 明《北京岁华》记载:“市中以黄土博成,曰兔儿爷,着花袍,高有二三尺者。”
兔爷是北京老传统玩具,作家老舍在《四世同堂》中这样描写:“脸蛋上没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画了一条细线,红的,上了油;两个细长白耳朵上淡淡地描着点浅红;这样,小兔的脸上就带出一种英俊的样子,倒好像是兔儿中的黄天霸似的。它的上身穿着朱红的袍,从腰以下是翠绿的叶与粉红的花,每一个叶折与花瓣都精心地染上鲜明而匀调的彩色,使绿叶红花都闪闪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