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什么是科学保教观(科学课的核心素养有哪些)

什么是科学保教观(科学课的核心素养有哪些)

更新时间:2025-08-02 09:24:33

什么是科学保教观

1.明确观念,保教结合

保教结合原则是我国学前教育特有的一条原则。作为幼儿教师,应该时时处处都以幼儿为本,真正做到保中有教,教中有保。幼儿在生活中可以学习到洗、吃、穿、脱等各项技能,在专门化的教学活动中掌握生活自理的技巧。

2.游戏为主,科学保教

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其不具备完善的自理能力。教师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扮演着他们活动中的教师,生活中的妈妈的角色,但这并代表着,幼儿的一切,我们要包办代替或者事必躬亲,把握好“度”,幼儿才能真正得到发展。

3.家园共育,形成合力

在幼儿的教育过程中,家庭起着奠基作用,幼儿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要给予幼儿最合适的教育,家庭是我们了解幼儿的重要渠道,而家长想要明确科学的教育方向,还需教师的专业指引。

一、直接性 保教是幼儿园工作的中心,幼儿园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班级是最直接的教育单位,其保教工作具有更直接的针对性,它是按照社会要求,以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目标为依据,结合幼儿园教育任务和工作目标,同时针对本班幼儿实际,将目标具体化,从而实施教育工作;使教育目标真正落实到本班幼儿身上。

班级的一切工作、一切教育与管理手段对幼儿均具有直接的教育影响作用,如一日生活的安排和落实、各项教育活动的安排、室内外环境的创设与利用等。幼儿具有很强的模仿性,班级保教人员的言行举止对幼儿具有极强的示范作用。

二、全面整体性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班级工作是方方面面的,这是由教育目标与幼儿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 幼儿园教育目标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保教工作并非仅限于丰富知识技能、发展智力等方面,还需注重培养良好的品德行为,促进幼儿身体与心理的健康成长。

即体、智、德、美的全面和谐发展。班级保教人员面对身心发展稚弱、缺乏独立行为能力的幼儿,不仅要教育好他们,还应给予细致的养护和照顾,培养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和自我保护能力。 因此,应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即广义概念的课程,包括生活活动、游戏、学习活动等,使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班级保教人员应树立综合整体的教育观念,在教育过程中,注意途径与手段的全面性,注意多种教育内容的有机结合,发挥教育的整体效能。 全面整体性表现在班级保教过程中,教师应面向全体,既照顾到全班整体水平,提出基本要求,同时又照顾到个别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处理好一般与个别、统一与多样的关系,使全班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

另外,班级保教人员要对全班幼儿全面负责,要将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贯穿到各种活动之中。 三、可控性 班级保教人员在保教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教师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园方针,坚定不移地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

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身份和职责,增强教育目的的意识,自觉地引导幼儿向着社会要求的方向较好地发展。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教师要组织和控制整个教育过程。包括确定目标、选择内容、设计方法、安排时间和步骤环节,使保教过程科学合理地依照一定的轨道有序地推进,不断接近教育总目标;教师要积极组织创设和利用有利条件,注意消除和减弱不利因素,如创设有利于教育与发展的班级环境,主动引导家庭教育等,使幼儿按预定目标得到发展;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在教师与幼儿的双边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教师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应注意引导幼儿的发展方向,激发起教育对象即作为发展主体的幼儿的积极能动性,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身心。

幼儿的发展不是自然而然的,其自主行为的能力要通过教育培养才能得以发展。特别是对于身体和心理发展仍不成熟尚处于迅速发展过程中的幼儿,周围环境中成人的影响作用更大了,因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更为重要。

教师要在认真观察、充分了解幼儿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教育内容与方法,通过直接与间接的指导方式,对他们进行良好的启蒙教育,将幼儿发展需要与社会要求很好地统一起来。 教师要注意通过多种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教育方式,为幼儿提供大量参与活动、操作实践的机会,激发他们的活动兴趣,调动起个体内在的活动动机,促进幼儿主动发展。

四、集体性 班集体是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场所,每个幼儿都处在班集体中,班集体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影响很大。 教师要特别注意创设良好的集体氛围,充分发挥幼儿群体或集体的影响力,以及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幼儿在集体环境中学习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培养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集体的态度和行为,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班级保教人员是一个工作集体,他们之间的协调统一对幼儿的发展起到整体教育作用。 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幼儿园总的教育目标,共同制定班级教育汁划,在教养过程中,密切协调配合,做到分工不分家,注意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和一贯性,共同实现保教任务,保证班级的保教质量。

五、创造性 虽然,幼儿教育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但每个班集体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可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教师要深入研究本班幼儿的特点,制定出适合本班幼儿发展的教育计划。

在学习他人的经验时,不要照搬照抄,简单机械地模仿,而要结合本班的实际,创造性地发挥运用,不断地探索和摸索适合本班幼儿水平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幼儿园保教形式是多样的,如一日生活、游戏、观察、教学、劳动等,其中非正规教育的比重较大。

就是说,大量的教育是在一日生活和游戏中进行的。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并非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简单、容易,其实它的难度很大,具有极强的挑战性。幼儿年龄小,可塑性大,为教育留下很大的空间;同时幼儿存在着个体差异,用一个统一的模式是难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的。

教师必须针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更多地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组织教育活动,为他们提供充分感知、操作、活动实践的机会,让幼儿从中获取大量的直接经验,不断地增长其知识和能力。 如何发挥一日生活多方面的教育的功能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富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六、开放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幼儿园已逐渐从封闭转向开放,而班级是面向社会、同行、家长开放的重要窗口。教师应主动与家长联系,沟通情况,交换意见,相互学习交流,对幼儿教育进行配合一致的教育,提高教养质量。

同时,要注意通过家长工作,加强与所在地区社会、社区的联系,取得更广泛的支持与协助,有效地利用家庭及社会资源,开展好班级保教工作,这样,也有助于家、园、社会的一体化的良好教育环境的形成,使教育目标更好地实现。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让幼儿多接触大自然和社会,如带他们观察花草树木的生长与变化,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还可带幼儿到邮局、自由市场、商场等地方参观,让他们更多地了解社会。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