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灌溉水质标准:灌溉水的pH值应在6.5-8.5之间,过高或过低的pH值都会对土壤质量产生负面影响;灌溉水中的水溶性盐含量应低于1g/L,高盐水会对土壤中的植物产生负面影响;灌溉水中重金属含量应低于国家标准规定值,如铅、镉、汞等重金属元素对农作物和人体健康均产生危害。
2.灌溉水量标准:根据不同农作物的生长特点和需水量计算,合理控制灌溉水量,避免过量浇水导致土壤水分过度饱和;根据农作物类型和气候条件,确定相应的水分利用系数,合理利用灌溉水资源,避免水资源的浪费。
3.灌溉方式标准:充分利用下雨的时机,结合适当的集雨设施,将雨水集中到水库等储存设施中,以备灌溉使用;推广应用高效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4.土壤水分管理标准:建立土壤含水量监测系统,根据不同农作物的需水量,及时监测土壤水分状况,科学调控灌溉量;采取有效的土壤保水措施,如覆盖保墒、合理翻耕等,减少灌溉时的水分流失。
5.环境保护标准:规范农药的使用管理,严格按照农药的使用说明进行使用,避免农药对环境产生污染;加强土地保护意识,避免过度开垦耕地导致土地退化和沙漠化问题;节约用水。
农田灌水量是指单位时间内供给农田的有效灌溉水量。根据不同的作物种类、生育期和土壤类型,制定相应的农田灌水量标准。标准应考虑作物的需水量、渗漏和蒸发损失等因素,确保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