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是中国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其生平事迹丰富,留下了多个脍炙人口的典故,以下是其中几个重要的典故:
1.
负荆请罪: 这是关于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蔺相如因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表现突出,被赵王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起初对此感到不满,扬言要羞辱蔺相如。但得知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而忍让退避后,深感自己的狭隘,于是脱下战袍,背上荆条,来到蔺相如门前请罪,表达自己对蔺相如的敬意与悔过之情。从此,两人结为刎颈之交。
2.
长平之战: 廉颇指挥了著名的长平之战初期阶段,面对秦军强大的攻势,他采取坚守不出的战略,以防御为主,试图消耗秦军的锐气和补给。然而,赵孝成王听信秦国的反间计,用纸上谈兵的赵括取代了实战经验丰富的廉颇,最终导致赵军在长平之战中的惨败。
3.
三甲村典故: 据记载,在赵括取代廉颇成为主将后,廉颇愤而离开前线大营,途中经过一个村庄时自觉已卸去重任,便在此地脱下了象征将军身份的头盔、铠甲和战靴,这个村子后来被称为“三甲村”。
4.
晚年遭遇: 赵悼襄王即位后,解除了廉颇的军职,廉颇一怒之下攻击了接替他的将领乐乘,并逃至魏国,最后又辗转到楚国。当赵国再次遭受秦国威胁时,赵王想要重新启用廉颇,派使者考察其身体状况,但受到谗言影响,认为廉颇年老体衰,未能召回。廉颇最终客死于楚国寿春。
以上四个典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廉颇作为一位英勇善战、心系国家、敢于认错、忠贞不渝的古代将领形象。
廉颇最有名的典故就是跟蔺相如负荆请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