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维修大全>综合>

洛川县有什么特色小吃

洛川县有什么特色小吃

更新时间:2023-06-28 15:50:08

洛川县有什么特色小吃

在洛川地域,时头八节总会有宾客到访,当地一种传统菜肴也经常出现在寻常人家的餐桌上,被当地人称为“火碗”。“火碗”在别地称为火锅,有铜质、铁质和砂陶。

火锅的历史由来已久,在奴隶社会后期,就出现了一种小铜鼎,高不超过20厘米,口径15厘米左右,有的鼎与炉合二为一,即在鼎中铸有一个隔层,将鼎腹分为上下两部分,下层一个开口,可以送入炭火,四周镂空作通风的烟孔,有的鼎腹较浅,鼎中间夹一炭盘,人们称这种类型的鼎为“温鼎”,它小巧便利,可以说是一种较好的火碗了。到五代时,出现了五格火碗,就是将火锅分成五格供客人涮用。到清朝后,火碗这种吃法已在宫廷普遍使用,但都称其为火锅。

圪崂面

圪崂面因其所在地而得名。距洛川县城约四十里的地方就是圪崂村,210国道在村边穿过。在上世纪末年以前,210国道是南北大动脉,往来车辆如织,从西安至延安的长途距离中,铜川、洛川是往来车辆的休息地点,车洛川几乎刚刚好是中午和下午用餐的时间。圪崂村的一户村民就住在国道边,往来车辆停留歇脚,顺便讨要饮食茶水。改革开放后,人们的商业意识逐渐萌动,村民渐渐以买简单的面食开始做起饮食生意。刚刚开始货车司机居多,只要简单的面食,将炒菜直接拌进面里食用,后来直接点某某菜拌面,“圪崂面”也渐渐成为菜拌面的名称。村人便随之效仿,以致周边的村庄也在沿途盖房搭伙做起“圪崂面”的生意,短短十年时间就已发展成新的餐饮服务产业。

煎豆腐

煎豆腐是洛川最具特色的一道菜品,以豆腐为主材,耐储存的粉条、土豆、红萝卜以及大白菜为辅料,通过煎、炖做成的一道汤菜。

煎豆腐原本是当地百姓为解决人多菜少或冬季吃菜难而制作的一种“大锅菜”。 煎豆腐因制作方法简单、烹制迅速,近年来逐渐成为当地人的早餐饮食,洛川城内及周边乡镇出现很多专门经营煎豆腐的小餐馆。

老婆拢手巾

洛川是以面食为主的地区,面食艺术在这里沿承了千百年的历史,早年洛川当地人招待宾客也是根据时节、季节和事物的轻重而选择不同的面食。

洛川人称饺子为“煮角(通:饺)”,指的是带馅的饺子。还有一种面食被称为“单叶煮角”讲的是不带馅的饺子,因其形状及像农村妇女头上裹着头帕的样子,当地人还称其为“老婆拢手巾”。洛川人将包裹的动作称为“拢”,将手帕称为“手巾”。

凉粉干

洛川凉粉干制作可追溯到明朝初年,距今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由于当地荞麦种植广泛,就出现了以荞麦为原料的多种食品。其中有一种就是凉粉。凉粉干是凉粉的次生食品,人们将没有吃完的凉粉切成薄片,在阳光下暴晒成干,易于保存。食用时只需用温水浸泡软化,控干水分后加入各位调料就可食用。因荞麦有清凉泻火的功效,人们多在春末和夏季食用。

鸡血面

洛川面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可考算起,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以面条为例,东汉称之为“煮饼”;魏晋则名为“汤饼”;南北朝谓“水引”;而唐朝叫“冷淘”……。面食名称推陈出新,因时因地而异,俗话说娇儿宠称多,面食众多的称谓与名堂,正说明洛川人对它的重视和喜爱。洛川面食种类繁多,可分为煮制面食和蒸制面食,一般家庭主妇都能用小麦粉、高粱面、荞面、做成数十种的面食,可是最让人过口不忘的还属蒸制面食“鸡血面”。

猪灌肠

腊月二十三日是小年,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开始扫屋除尘购置年货,制作年食。而洛川人的餐桌上在大年里是少不了一道美食的,那就是猪灌肠,也称血肠。

过大年杀猪宰羊是免不了的,喂养了一年的肥猪被赶出圈,杀猪的把式东家请西家叫,忙的不亦乐乎。主家招待把式酒饭后,把式借着酒劲开始杀猪,杀猪时,猪血要从刀口里流干净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用面盆或水桶接猪血,一边慢慢搅动,一边慢慢加入荞麦面,成稀糊状后再加入适量的调味料拌匀备用。将新鲜猪大肠反洗干净后开始灌肠。将猪血灌入猪大肠,大约二十公分左右中间用线绳或小肠衣扎紧在灌一段,如此反复。

漏鱼

漏鱼并非是跟鱼有关的食物,是用麦面粉、荞面、玉米面或其他淀粉做成的一种时令小吃。因其制作工具和形似小鱼而得名,当地人认为更像蛤蟆的幼子小蝌蚪,也称为“蛤蟆骨朵”,是民间另一种小吃“搅团”的细加工食品。

搅团

搅团是用麦面粉、荞面、玉米面做成的一种小吃,因其制作过程是用擀面杖不停搅拌面团而得名。

荞面粉或玉米面粉加入少量或对半的麦面粉,先舀出半碗用凉水调制成稀糊状,慢慢倒入开水锅,做成稀面汤的,再慢慢撒入干面粉,一边撒一边用擀面杖搅动,避免干面粉结成干面核,搅成稠糊状,还要不断搅动,一定要顺一个方向搅动,使面团上筋,直到面糊成面团状方可,然后盖锅盖用微火焖十几分钟就做成搅团。

更多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