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衣服上曰衣,下曰裳。上衣,省称“衣”,以障蔽身体。《说文•衣部》: “衣,依也。” “裳”,亦作 “常”,是专用于遮蔽下体的服装,男女尊卑均可穿着。
由于古代纺织工具简陋,布 的幅面很狭窄,所以一件下裳通常需用七幅布帛拼合而成,前三后四,样子像一幅 腰围,另在腰部施褶,褶的多少视具体情况而定,两侧还各开一道缝隙。两汉以后, 裳渐由裙取代,惟在贵族祭祀和朝会时穿着的礼服中保留遗制。
袍:穿在最外面的,一般有很多装饰,显示出主人的身份、地位,多在正式的场合穿,当然战袍例外;
衫就比较随便,是古人在家里穿的,装饰很少;
衣,是贴身穿的,就像现在的内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