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冰箱>

美的468升冰箱说明书(美的冰箱470升测评)

美的468升冰箱说明书(美的冰箱470升测评)

更新时间:2022-02-26 06:34:51

2021年12月10日,南方周末在深圳举办首届科创大会。 (南方周末资料室/图)

2021年,“科创”前所未有地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高频词,各地政府纷纷出台科创“十四五”规划、争做科创高地,企业摩拳擦掌、誓为科创先锋。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推进,科创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企业作为科创的主体,科创力也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2021年12月,南方周末科创力研究中心发布《中国企业科创力研究报告(2021)》及中国企业科创力100强排行榜(2021),对截至2021年4月30日,A股全部上市企业4207家,绝大部分运营主体/控股股东在中国的港股上市企业1481家、美股上市企业311家,以及未上市但可提供经第三方审计年报的企业1家,共计6000家企业,进行了企业科创指标和数据的全面梳理与研究。

这项研究历时10个月,从研发投入、研发产出、公司发展三个维度出发,依托27个核心指标的科创力指标体系,通过上市公司年报披露的研发投入、研发人员、研发强度、企业经营等数据,基于全球126个国家和地区、约1.6亿条专利数据的数据库,以及国家、省部级颁布的2020年科学奖奖项情况,首次以一种完全公开、透明、公正的方式,综合评估企业科创力;用数据说话,试图更好地定义企业在所属行业、中国科创版图中的坐标。

如何度量企业科创力?

综观企业的科创,主要围绕研发活动展开,具体体现为研发投入、研发产出、公司发展。公司经营发展好,才可能有资金用于研发投入(资金、人才、设备等),有投入才会有产出(知识产权、新技术、新产品、科技奖项),这些产出又将作用于企业经营发展(营业收入、利润、市值等),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如何度量企业科创力?南方周末科创力研究中心从前述三个维度展开,同时充分考虑数据可获得性、公开透明度,以及科创测度评估的可操作性,拟定中国企业科创力指标体系。

企业研发投入和企业发展的数据,主要来自年报披露。其中既有年度研发投入金额、研发人员数量、研发投入强度、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净利润等静态数值,也有“同比增减幅”这一体现其变化趋势的相对动态指标项;公司市值统一截取的是2021年9月30日收市时的上市公司市值。

知识产权数据,则是以上市公司主体为公司标准名,加上其主要运营主体公司、控股公司组成的“公司树”,在智慧芽(PatSnap)全球专利数据库中检索的年度中国专利、发明专利、PCT专利申请和授权情况的统计。

科技奖项,则主要来自对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和省/部级科技奖的获奖名单的统计。国家、省级科学技术奖励,大部分获奖项目由多家单位共同完成。我们的统计以奖项为准,企业为奖项的主要完成人所属单位或主要完成单位之一,均可统计为获奖1次;上市企业控股子公司、孙公司获奖情况合并计入其名下,若该企业和控股子公司、孙公司同时出现在一个奖项中,仅统计为获奖1次。

评分规则:总分100,各指标项设置不同权重(见图),企业的指标项得分,以该企业指标项数值为分子、5848家企业最高数值为分母,乘以该指标项的权重。

哪些企业在投入研发?

中国国家统计局每年发布《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020年,中国共投入研发经费24393.1亿元。从投入主体看,各类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为18673.8亿元、占比76.6%,政府属研究机构研发经费支出3408.8亿元、占比14.0%,高等学校研发经费支出1882.5亿元、占比7.7%。企业是研发投入的绝对主体。

前面提到,本次研究的企业样本一共6000家,其中146家存在两地、三地上市情况,去重之后一共5848家。其中,1436家没有披露研发投入情况,4412家企业披露了研发投入金额,最高值为1418.93亿元,最低值为2252.33元,合计15777.48亿元。

国家统计局《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各项统计数据均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抛开注册地在港澳台的371家企业(其中72家有披露研发投入),注册地在中国内地的4340家上市企业披露的2020年研发投入,在全国企业研发投入中占比为82.21%;在全中国的研发投入中占比为62.93%、接近2/3。

实际数据还不止于此,部分企业有研发活动,但没有单独披露投入金额。

比如大部分金融行业的企业,并不单独披露研发投入情况,而是以“金融科技投入”“信息科技投入”“风控技术投入”等来描述;在港股、美股的年报披露规则中,研发费用并非必须披露项,大部分企业把它计入“管理费用”,还有些企业会描述其当年研发投入增加值,但并不披露具体金额。

比如,中国建材(03323.HK)2020年报披露:研发费用增加人民币14.66亿元,但其研发费用记在管理费用项下,并没有披露具体金额,在我们的统计中,只能把它列入未披露。

此外,在4412家披露了研发投入金额的企业中,年度研发投入≥10亿元的这218家企业,研发投入之和是8971.21亿元,在全部企业披露的总和中占比56.86%;年度研发投入≥5亿元的这434家,研发投入之和是12014.04亿元,在全部企业披露的总和中占比76.15%。

研发投入的头部效应特别明显,头部企业占比特别高。

企业研发去了哪里?

以企业2020年报中披露的注册地址作为主要依据,部分通过VIE架构的港股、美股上市企业,则以其披露的运营主体所在总部办公地址(Address of principal executive offices)为准,5848家企业的地域分布情况如下:

广东省的上市企业最多,979家,全国上市企业有超过1/6来自这个经济大省。其次是北京、浙江、江苏、上海、香港、山东、福建、四川和安徽。

从研发投入披露情况看,广东、浙江、江苏、北京、上海、山东、福建、四川、安徽、湖北,成为披露研发费用上市企业数量的前十。

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统计单位,各地企业披露的研发金额落差不小。北京、广东两地企业披露的研发投入金额分别为4224.2亿元、3937.7亿元,与其他省份拉开倍数级差距。这两地企业披露的研发投入占企业整体披露的53.5%,超过一半。

各地企业披露的研发投入,和统计部门披露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研发经费,有着不小的落差。

按照《2020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的数据,广东省以3479.9亿元,位居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研发投入的榜首;第二名是江苏,3005.9亿元;北京只排在了第三。

政府统计部门的研发经费统计范畴,包括政府所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以及R&D活动相对密集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等)。

而企业披露的研发投入,除了企业注册地所在的总部,还有企业在全球各地的分企业、研究中心,以充分利用各地科研、人力、自然资源,寻求更好的发展。

从统计数据看,绝大部分省份的区域研发投入大于当地上市企业披露总和;仅有北京、广东、西藏、新疆四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企业披露的研发投入总和,超过当地政府统计部门统计的区域研发投入。

且不说企业在地化的生产、经营活动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仅是在研发投入这一点上,优秀企业的投入力度对各地的辐射作用也可见一斑。

企业研发流向哪些行业?

参照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办法,我们将这5848家企业归入48个行业。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通信传输设备业,建筑业,消费电子与电气业,汽车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半导体,采矿业,铁路船舶等9个行业,2020年研发投入合计11493.92亿元,以5848家合计披露的研发投入总和15777.48亿元计,占比约72.85%,集中度相对也比较高。

从行业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通信传输设备业,建筑业,是研发投入的前三。

以互联网企业为代表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所有行业中研发投入最多的一个。它的上市公司数量合计542家(A股362家、港股98家、美股82家),59家没有披露研发投入,483家公司合计披露研发投入3036.61亿元,平均值6.29亿元,中位数1.02亿元,最高值阿里巴巴572.36亿元。

从最早面向个人用户的互联网服务、IT服务,到现在2B的公有云服务、面向行业的数智解决方案,在中国企业乃至中国社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过程中,这一行业是重要的技术支撑。

同样,通信传输设备业,也与社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密切相关。而消费电子与电气业,既有行业自身的数字化、智能化,同时也在赋能其他行业。汽车制造业,更多的研发投向了汽车产品的电池技术、动力系统、操作系统智能化等转型升级。

稍有不同的可能是建筑业,近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除了施工建设工艺、工法的研发、创新,智慧工地、智慧建造、基础设施智能化等等,也使得这个行业的研发投入持续加大。建筑企业研发投入前十的企业,合计1385亿元,行业占比约86%,它们在2020年研发投入的增幅都是两位数。

研发投入强度高不高?

由于港股、美股对研发人员数量没有披露要求,目前5848家企业中,只有3895家披露了研发人员数量,最多的105000人,最少的1人,总计2739146人。

以3895家企业计,企业研发人员平均数量是703人。

以5848家企业计,企业研发人员平均数量是468人。

以3895家企业计,企业研发人员中位数是228人。

以5848家企业计,企业研发人员中位数是103人。

研发人员数量超过1000人的476家企业,合计研发人员数量1845707人,在全部企业披露的研发人员数量中占比为67.38%,集中度也比较高。

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研发投入经费/营业收入。研发投入强度,一定程度反映了企业对研发投入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

5848家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最高值为185975.53%,有披露的最低值为0.01%。研发投入强度的中位数:以5848家企业计,为3.05%;以4412家企业计,为4.04%。

现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中,对研发投入占比的要求是:

1.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小于5000万元(含)的企业,比例不低于5%;

2. 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至2亿元(含)的企业,比例不低于4%;

3. 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2亿元以上的企业,比例不低于3%。

证监会对科创板企业的《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要求最近三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在5%以上,或者最近三年研发投入金额累计在6000万元以上。

以上述两个标准为参照,也可以大致了解目前上市公司群体的科创成色。

研发投入强度≥1000%的企业,共有13家,全部为医药制造业,这主要因为药物研发周期较长,尤其是创新药类,从研发、临床、生产到商业化,通常以十年为周期;研发投入强度≥20%的企业,共计216家,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97家,医药制造业49家,半导体业15家,专用设备制造业13家。

研发产出有多少?

企业研发投入的产出,可以是新知识、新产品、新技术,也可以是能量化的营业收入、利润,甚至是无形资产——商誉、企业品牌价值等等。

从可量化、可操作角度出发,目前我们仅就专利、科学技术奖两个主要指标进行评估和分析。

年度申请专利数量、获得授权发明专利数量、PCT申请等情况,主要依托智慧芽的全球专利数据库。A股公司(直接上市公司)的统计包括持股50%以上的关联公司,港股、美股公司(VIE架构上市公司)的统计包括其年报披露的计入合并报表的联营公司。

根据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知识产权统计年报》,2020年国内专利申请量5016030件,授权量3520901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440691件。

5848家公司的专利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它们的中国专利申请数总和为388483件,中国专利授权量为346238件,中国发明专利授权数93016件,分别约占同期国家知识产权局披露数量的7.74%、9.83%、21.11%。

不同于企业研发投入,这些公司在中国境内的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中的占比并不算太高。不过,在这些企业中,头部集聚还是十分明显。

5848家企业中,有3924家在2020年申请中国专利,合计专利申请量达到388483件;2020年中国专利申请数排名中,前100家的中国专利申请数量达到195707件,占总数的50%以上。

将前100家按行业分类,消费电子及电气业共有19家,2020年中国专利申请数合计54676件;其次是建筑业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均有10家公司,专利申请数分别为43363件、23310件;汽车制造业、商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均有12家公司,专利申请数分别为17040件、12642件。

2020年中国专利申请数量最多的企业是格力电器,达到了14136件;美的集团、中国建筑、中国中冶紧随其后,专利申请量均在8000件以上。

南方周末科创力研究中心统计了截至2021年11月18日已公布的国家及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20年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在合计5231个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含企业创新奖)奖项中,整体5848家公司中,有757家获奖,奖项合计1656个。

国家、省级科学技术奖励,大部分获奖项目由多家单位共同完成。本次统计以奖项为准,公司为奖项的主要完成人所属单位、或主要完成单位之一,均可统计为获奖1次;上市公司控股子公司、孙公司获奖情况合并计入其名下,若该公司和控股子公司、孙公司同时出现在一个奖项中,仅统计为获奖1次。

一共有49家上市公司(包括其控股子公司、孙公司)获奖个数在5个及以上,它们中26家为中央国有企业、14家为地方国有企业、8家为民营企业,还有1家为中外合资企业。

中国石油(601857.SH)总计71个科技奖项。分别为:3个国家科学技术奖,黑龙江、河北、新疆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颁发的68个科学技术奖。

中国石油这次能够一骑绝尘、遥遥领先于其他企业,很大程度受益于新疆。在2020年度新疆颁发的共计124项科学技术奖和技术发明奖中,中国石油一共拿到了20个,其中包括1个技术发明一等奖、2个技术发明二等奖、3个科技进步一等奖、7个科技进步二等奖、7个科技进步三等奖。

按照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关于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的通知》,提名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提供的代表性论文(专著)应当于2016年12月31日前公开发表,技术发明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应当于2016年12月31日前完成整体技术应用。

各省的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大体上也沿用了国家奖的奖项设置、评选原则和方法。

换言之,2020年的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科技奖励获奖项目,在提名时其成果应用大多已满3年。如果说企业的研发投入是面向未来的投资,这些奖项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企业过去研发投入的产出。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自然科学奖定位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注重前瞻性、理论性;技术发明奖强调重大技术发明,注重原创性、实用性;科技进步奖侧重完成和应用推广的创新性科技成果,注重创新性、效益性。

南方周末科创力研究中心统计发现,企业参与的获奖项目主要围绕关键技术的突破、创新,以及技术应用和产业化。在29个省级行政区的获奖项目中,“应用”和“关键技术”是最主要的关键词;在国家科学技术奖中,企业参与的获奖项目关键词也集中在“应用”二字。

一花独放不是春

企业研发投入并非越多越好,投入多,并不代表企业发展越好、越成功。

研发投入,某种程度上是企业面向未来发展的风险投资,它有可能成功——技术产业化、商业化,也有可能失败。企业经营良好,愿意投入研发的费用越多,可以承担的研发风险也更多一些。

多数企业量入为出。大部分情况下,公司经营状况和研发投入情况呈正相关。值得一提的是,受2020年疫情影响,5848家企业中,有2412家披露其营业收入同比负增长,而它们中同期研发投入负增长的仅有901家。这说明大部分企业并未因为营收减少而缩减研发投入。

通过对这5848家企业科创各项指标进行梳理,我们发现中国企业研发投入的头部集聚非常明显。

以华为为例,这一家企业的2020年度研发投入1418.93亿元,仅有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建筑业和华为所在的通信传输设备业3个行业企业披露的研发投入总和高于此。

对照国家统计局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中的数据,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26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同期研发投入不及华为这一家企业,仅有广东、北京、上海、江苏、浙江5个省份的同期研发投入超过了它。

可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这都是中国企业研发投入的现实。此外,企业研发活动以试验发展为主,这也和过去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发展积淀、历史密不可分。

我们尊重且敬佩这些企业的长时间、大规模的投入和积累,它们不愧是今天中国优秀企业的代表。正是在这些优秀头部企业的带领下,其所处行业、产业链都在一起成熟和发展,不断完善和强大,并在全球范围内组成特点鲜明的产业集群,塑造产业的全球版图。

我们看到,不少头部企业开始注重基础研究,并在全球布局研究中心,我们期待它们立足全球、链接全球资源,更有一番作为。

同时,我们也认为,科技创新并不止于研发投入金额,人的因素同样重要。随着越来越多的科技型、研究型人才开始创业,知识产权转化更便捷,中小企业通过灵活的市场嗅觉、快速适应能力、“专精特新”的快车道,在产业链细分领域中的科创力超越大企业绝非虚妄。

企业一旦在产业链中占据核心关键技术环节优势,在资本市场越来越活跃的今天,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做大做强,也只是时间问题。而这将颠覆过去大型企业通过时间累积的规模优势、先发优势。

特别是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产业、下一代通信技术等战略新兴产业领域,跨界交叉融合,给了创新创造更大的施展空间。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企业能够磨砺出真正的硬核实力——科创力。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很多企业是以价格换得规模,再以规模获得市场地位或产业链的话语权。这些在残酷市场竞争中走出来的企业,有着时间的沉淀和技术的积累,并在今天持续投入研发,不断创新,引领产业发展。

与此同时,随着科创体系日趋完善成熟,会有更多掌握科创实力的新企业将脱颖而出。假以时日,我们会看到,企业的规模、话语权,将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它在产业链、产业生态中的独特价值和贡献大小。

一花独放不是春,我们期待有更多的科创主体破土而出,真正“百花齐放春满园”。

南方周末科创力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