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电磁炉>

电磁炉里面的小风扇的铜怎么拆(电磁炉风扇的拆卸及维修)

电磁炉里面的小风扇的铜怎么拆(电磁炉风扇的拆卸及维修)

更新时间:2022-03-27 06:24:17

古琴、广彩、广州榄雕、广绣、红木宫灯、打铜、点茶、饼印……广州非遗项目在第29届广州国际旅游展上不仅活了,而且火了。众多广州非遗项目齐聚参展,非遗传承人们悉数到场,向观众深入浅出地讲解非遗的历史和文化,成为本届展会的一大热点。

而随着新一代非遗传承人走向台前,越来越多的非遗技艺走向年轻化、潮流化,将文化遗产真正融入人们的寻常生活之中。

创新表现形式

让非遗与现代接轨

“打铜要经过选料、开料、反复褪火和锻打、成型后再进行焊接等多重工序,工艺繁琐,技术难度大。”西关打铜的传承人苏广伟表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对铜雕技艺感兴趣,来到展会是想向大众普及铜的历史知识,了解到用铜制品的有趣之处。“现在的孩子出生以来都只见过不锈钢、铁,反而对铜感到很新鲜。”

现在苏广伟的天程铜艺工作室主要由儿子苏英敏打理。从2007年开始,苏英敏就意识到要开发年轻人路线,开始运营淘宝店铺,走网络营销道路。不仅开发了铜的麻将、棋牌、耳环、戒指的文创产品,还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开发了能用电磁炉烧水的铜壶,增强实用性。

铜制饰品。

苏英敏更是带领天程铜艺走上了更加大胆而富有创意的道路,入驻文和友、与品牌跨界合作、参加展会,助推打铜这项技艺逐渐打开年轻人市场。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中描绘的苏东坡夜游赤壁的核雕作品在展会上重现。这件复原作品的作者是广州榄雕传承人曾昭鸿。

广州榄雕。

从1972年开始,曾昭鸿坚守榄雕技艺已逾五十载。“做榄雕最考验人的眼光,‘顺’最重要,字体线条要清晰,表面要光滑。”曾昭鸿表示,在过去的五十多年里,他养成了鉴赏他人工艺品的习惯,以此来反省自己工艺上的不足,时刻进行手法和技艺上的创新。除此之外,他也在不断尝试在作品中融入现代元素,如榄雕的造型从传统单一的罗汉、佛像,变成u盘、耳环、戒指等多样造型,让传统榄雕作品与现代生活相接轨。

传承人新生代

为非遗注入新鲜活力

“君子颂”“宁静致远”“姚皇魏紫”“层林尽染”……这些运用了中国传统意象的插花作品雅致大气,吸引来往行人注目。胡晓娃是传统插花、撒技法的第四代传承人,毕业以后,偶然间见到其师傅的插花作品后产生浓烈的兴趣,入了传统插花艺术的“坑”。

插花中有一种技法叫做撒技法,最早记载在明末清初李渔的《闲情偶寄》中,仅用一根木棍就把花材固定在容器里。而随着时代变迁,传承者不断创新出新的技法,从原先文字记载中的5种撒增至50多种类的撒,例如组合撒,星边撒等,让插花呈现出更加复杂、视觉效果更加丰富的作品。

如今传统插花也渐渐进入现代人生活,焕发新的活力。胡晓娃介绍,插花可以与茶、香等传统文化元素糅合制作成大型花艺,让作品更加饱满与富有艺术张力;抑或进行跨界合作,许多跨界花艺师在服装中融入花艺的元素,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有效结合。

传统插花。

作为红木宫灯的家族传承人,从小浸润在传统文化中的卢碧瑶展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浓烈的热爱,久而久之宫灯已经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

红木宫灯的制作工序同样十分复杂,先通过开料、打磨、雕刻、组装、抛光制成灯架,再用丙烯颜料在磨砂玻璃上进行绘画制成灯画,整个过程都是全手工制作。卢碧瑶也提到传承上的缺憾,虽然感兴趣的人逐渐增多,但真正想要坚持学成技艺的人却很少。不是因为缺乏毅力,而是现在市场还未完全打开,长时间学习可能难以保证生活来源。

为了助推红木宫灯的宣传推广,卢碧瑶与其母亲罗敏欣正通过抖音、视频号等新媒体账号的运营,以创意视频的方式吸引人们对红木宫灯的关注。同时,也在大力推广“非遗进校园”的活动,培养更多的社会传承人。

采写:南都记者 王美苏 实习生 罗靖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