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电磁炉>

电磁炉怎么下汤快(电磁炉烧汤怎样才能不糊底)

电磁炉怎么下汤快(电磁炉烧汤怎样才能不糊底)

更新时间:2022-03-26 19:22:54

喜食辣的人,大抵都有一个愿望——到“麻辣鲜香,一锅红艳”的蜀地来一个食辣之旅。当这种念想达到一定程度,千里也变成了咫尺。打“飞的”寻美食,曾经看起来多少有些疯狂的举动,居然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了自己身上。幸运的是,仅有三日的寻味之旅,全程都有当地“土著”作陪。不一定最好吃,但却是最地道的。

说起来,吃辣这种文化并非自古就有。辣椒与烟草是同时传入中国的,大约是在16世纪。之前,辣椒一直是印第安人的专属食品,但是辣椒与烟草一样,引发了一场味觉的革命。嘉庆年间,川西地区已普遍栽种辣椒。川西人常说的 “海椒”,正如明朝人称之“番椒”一样,道出此物来自外国。不过,早在东晋时代便有“尚滋味”、“好辛香”之说。可见,川渝地区自古以来对“辣”这种口味就有偏爱。如今,辣在大众心目中,似乎成了川菜的代名词。但这种“辣”与湘菜的“辣”又有所不同,四川的“辣”属于麻辣,不燥也不烧,而是一种温润的辣,顺着口腔能迅速温暖全身。

不过,蓉派与渝派的辣又有不同,虽都属麻辣,但渝派要比蓉派轻柔许多。当然,川渝的“互不买账”,我们在此次寻味之旅也有深切体会。成都的朋友在老码头火锅热情款待我们,席间我们询问“重庆的火锅如何?”朋友听后,淡淡地回了一句,“重庆的不好吃,成都的才正宗。”来到重庆,重庆的朋友虽然 没有明说,但字里行间的意思,便是重庆火锅好过成都。我们这一群来自外省喜食辣的吃货看到这一幕幕,只觉得好笑。在我们眼中,他们明明就是一家人,但自己却分得那么清楚。

只是,成都也好,重庆也罢,吃火锅,毛肚、鸭肾、鳝鱼都是必点的。胆小的有洁癖的不吃内脏的,永远不会知道这其中的乐趣。火锅反映出了典型的川渝民风,热情、豪放、直爽、喜好群聚。在热辣辣的气氛中,围炉开怀畅叙,其乐融融。

当然,即便撇开吃不说,川渝也是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好山好水好多美女。“少不入川”也是这个道理,因 为那里的诱惑太多,去了完全就不想回来了。四川人享受慢生活,白天街头巷尾并不能见到匆匆赶路的人,反而搓麻声阵阵、喝茶者如云。重庆则是另一种做派,完全一副大都市模样。而且,还是一个三维的大都市。当我们在洪崖洞爬了九层楼梯之后,惊喜地发现上面又是一块平地。在“千城一面”的今天,能有这样的景象也实属难得。

附两张姐妹饭饭团合影

——————————————————————————————————————————

一锅红艳万丈豪情

火锅首先是要有火。怎样的火?当然不是一星点小火苗,应该是一口货真价实的大锅下面腾腾的火。不过,这里说的火并非指明火,而是指火势。其次要有锅。怎样的锅?那种一人一口锅简直连盅都不能算,锅要有肚量,因为锅是集聚人气的东西,火锅当然要大家一起吃,好多筷子一起在里面搅。这才是吃火锅的乐趣。川渝的火锅可以满足以上所有要求,大锅大火,再配上一锅红艳,尽显粗犷豪迈之气。

【成都篇】

【第一顿】老码头

蘸料:一人一罐香油

我吃货璇妹

不开心的话,就看看璇妹的照片

成都的朋友了解到我们此行的目的之后,便早早地去春熙路附近的老码头火锅订了位。还没下车,远远地就看见这间气派的火锅店。宫殿门庭式装修,金碧辉煌、古色古香。室内装修也如出一辙,大气而豪迈。值得一提的是,大厅采用的是特别的半包厢式独立设计,宽敞而舒适,让就餐者不会有丝毫压迫拥堵之感。木桌也是超大尺寸的,上面镶嵌着质地坚硬的花岗岩石。包厢一角,还有专门放衣服包包的储物篮。服务之细致贴心,可见一斑。

坐定才发现,不过6点半而已,几百上千方的大厅已经座无虚席。朋友说,在成都这座美食之都,需要排队吃饭的餐厅很多,但是能够排队排到晚上九点的餐厅却寥寥可数,而老码头就是其中之一。听到朋友这么说,于是更多一份期待。朋友也属吃货一类,走南闯北数十载,近几年在成都定居。交给他安排,我们都非常放心。

首先上桌的是一锅冶艳的红汤,锅是铜质的,很大,确切地说,它更像一个带把手的盆。这里的筷子也分外地长,比普通筷子粗长一倍有余。侍应帮我们把电磁炉打开,就陆续开始上菜和酱料。

吃火锅,汤底固然重要,蘸的酱料也马虎不得。老字号东来顺也好,新派火锅呷哺呷哺也罢,靠的都是一碗麻酱走天下。川渝火锅的酱料则是一碗香油。当然,你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加入辣椒、蒜泥、香菜以及葱。老码头的特别之处在于,秘制香油是装在易拉罐之中的,乍看还以为是王老吉。

把酱料调好,那一锅红艳也开始沸腾。众吃货早已迫不及待,但即便如此,大家也没忘了下料的顺序。懂吃火锅的人,吃到最后汤底依旧清澈而味浓,但不懂吃者,汤底便会变糊浑。这其中的诀窍在于下料的顺序,“肉类先下汤味鲜,海鲜蔬菜在中间,带血粉类易浑汤,只好放在最后边”,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肥牛、五花肉打头炮,接着是黄喉、鸭肾、毛肚、鹅肠。红汤麻辣鲜香,肥牛、五花肉在其映衬下,滑嫩入味。不过,更让人欢喜的是后面几样,麻辣爽脆,叫人停不了口。果然全国人民对内脏都有特殊的情愫,那些胆小又有洁癖的人,不知要与多少美味擦肩而过。

一直没蘸碗里的酱料,直到嘴麻得有点微微发颤,才舍得把肉放在香油里“洗”个澡。麻辣度立马减弱,味道却不如刚才,香油太抢味,没有直白的红汤来得纯粹,有喧宾夺主之嫌。据说川渝用香油做酱料,还有一个原因,便是香油能败火。

我们没有点火锅粉面,压轴的重担自然落在大叶蔬菜肩上。此时,麻辣味自然也到了高潮。菜叶浸透了红油的香,是最缠绵的味觉体验。

【第二顿】玉林串串香

老油火锅“人走汤不换”

有人说,到成都不吃“串串”是一大遗憾,吃货们当然不会给自己留下这样的遗憾。“串串”全名“串串香”,又叫“热锅麻辣烫”,它实际上就是简装版的小火锅。菜都穿在竹签上,吃的时候,将一大把串串放进翻滚的红汤中,几分钟后捞起,用筷子轻轻一捋,便可以开始大快朵颐。

是滴,又是我璇妹,对吃热情的人都是好孩子

我们去的是玉林串串香,这是听说我们要进行“食辣之旅”的当地出租车司机极力推荐的,而且让我们最好去玉林正街的总店。言下之意是,总店才够正宗。司机又提到了排队,说是晚上肯定爆满,因此我们选择在下午两点左右前往。

大大的门脸,红底黄字,足够显眼。虽走的也是古色古香路线,但明显比老码头要“平民”得多。这个点来吃串串的人果然不多,只开一间大厅,零星地有几桌人。漆成红色的矮桌子、矮板凳,颇有点幼童玩“过家家”的味道。只是大家的战斗力都绝非幼童,人虽少,但每桌均是豪气型的,几十上百串堆在铁盘之上。等我们把锅底点好才发现,那一锅红艳也是足够扎实。严格地说,它并非一锅红汤,而是一锅冻住的红油,油层足足有5、6厘米厚,目测至少需要放20包200克的火锅料才能达到这种效果。莫非这就是传说中的“老油”?

侍应生示意我们去里面的小房间自己拿串串。不大的房间,一排架子环绕着,串串摆放其上,乱中有序,荤素皆有。当然,素食的选择更多一些,各类叶子菜、菇类、豆腐、瓜类……只要你能想得到的,一应俱全。圆头签子的一块五一串,尖头签子的两毛一串。兴奋地拿了一大筐,然后就静静地等着那一锅冶艳的红汤沸腾。

据说,最初的串串香非常简单,老板只需准备一个小蜂窝煤炉,炉子上放着一口铝锅,锅里装着自制的卤汁。旁边是一张小桌子或一张小方凳,上面放置一个托盘,盘子里装着一些用竹签穿起来的串串香原料。原料旁边是一个装有盐、干辣椒面、花椒面和味精的圆盘。串串涮烫食之,滋味美不可言,既可果腹,又可驱寒、祛湿。到了当代,串串香更是因为方便、自助、快捷的优点迅速名扬大江南北。

当红油开始翻滚的那一瞬,眼明手快的吃货已经抓住一大把串串投进锅里。照例不要香油碟,吃它的原汁原味。与老码头不同,这锅红汤并没有所谓的“前奏”,而是直奔“高潮”。麻辣劲儿一会儿就上来了,汤底入味而浓郁,而且似乎浓郁得有点浑浊。因此涮肉并不算好吃,跟素菜倒是绝配,尤其是金针菇。我们一连拿了十几串。当然,这也让我们更加笃定,这便是传说中“人走汤不换”的老油。所接触的川渝人士大都对老油钟爱有加,但对于我们这些先入为主的外地人来说,其实并没有那么喜欢。

【重庆篇】

【第三顿】德庄

无毛肚不火锅

当我们走进德庄火锅包厢的那一刻,发现东西都点好了,脑海中除了“好幸福”三个字就什么也想不起来,因为此时,我们已经饿得前胸贴后背。

回过神来,朋友示意我去大厅的酱料区自己调制小料。这里可选择的酱料非常之多,香油、野山椒、辣椒酱、香芹碎、芫荽碎、沙茶酱、蒜蓉、酱油、蚝油、陈醋……有了之前的经验,其实知道未必会用到酱料。但还是贪心地什么都弄了点,拌了个大杂烩。再次回到包厢,才发现这口锅不仅大,而且是子母锅。里面小小的所盛装的板栗色的浓汤则是“德庄三宝”中的第一宝——德庄汤。此汤以母鸡、猪筒子骨、山中干蘑菇、红枣、枸杞和蕨根粉熬制而成。朋友说,吃红油火锅前,一定要先喝一碗德庄汤。一碗下去,只觉香气浓郁,鲜美爽口。

当那一锅红油开始沸腾的时候,也沸腾了所有人的心。朋友极力推荐德庄第二宝——德庄毛肚。毛肚在红油里沸腾的规矩是七上八下,刚好爽脆劲辣,又有嚼劲,口感似乎比老码头的更胜一筹,叫人欲罢不能。六个人,连要了三盘,才觉过瘾。经朋友介绍才知,一直以来,重庆火锅都有“无毛肚不火锅”的说法,早期的重庆火锅就叫“毛肚火锅”,更早的叫法是指小贩挑火炉担子而烫食的“水八块”。清末民初,牛贩子多从川黔水路运牛羊来渝,并赶至江边宰房街宰杀,取其肉、骨、皮,内脏弃之不用,也称“水八块”。南纪门江边一带的水手、纤夫捡回“水八块”,在江边鹅卵石上架起铁锅,放入洗净的“水八块”,加入辣椒、花椒,撒入几颗盐,且烫且吃,久而久之就成了重庆最早的麻辣毛肚火锅。这种廉价实惠的火锅深受码头苦力的喜爱,逐渐在街头饮食摊流行起来。挑夫们在担头置一泥炉,炉上置分格的大铁盆。卖劳力的朋友各自认定一格,吃若干块,算若干钱,经济划算。

说起来,川渝一代的辣,其实不算辣,至少没有湘菜辣。只是麻味明显,不过来到重庆,我们明显感觉到,麻劲儿不如成都。然而,味却够足,因此油碟对于我们来说,更是形同虚设。

除了毛肚,另一让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当属鳝鱼。鳝鱼是现宰的,川渝一带也有专门的鳝鱼火锅。吃起来,则与著名川菜“水煮鳝鱼”颇为相似,其味浓香,汁厚肉嫩,但又比“水煮鳝鱼”更为鲜爽。那叫一个酣畅淋漓!唯一的遗憾是,没有试德庄第三宝——德庄酒。据说该酒以多种珍贵药材陈酿而成,不含色素,色亮红,醇而浓郁。可惜整桌人都不胜酒力,所以作罢。

【第四顿】古镇鸡杂

脆嫩鲜香“土、杂、粗”

看到我们对内脏无所畏惧之后,朋友才放心地把自己的心头好——鸡杂介绍给我们。为了兼顾游览,所以把就餐地点选在了磁器口。古镇磁器口位于市区近郊,东临嘉陵江,南接沙坪坝,西界童家桥,北靠石井坡。明、清时期,磁器口古镇便名扬巴蜀大地。磁器口有12条街巷,街道两旁大多是明清风格的建筑,地面由石板铺成,沿街店铺林立。商贸则集中在大码头和靠码头的金蓉正街。

磁器口也有“三宝”,分别是毛血旺、软烩千张、椒盐花生。陈麻花也是磁器口的一大特色,全名陈昌银麻花,味道酥软,口味独特。当然,颇值得称道的还有这里的古镇鸡杂。看似小小一间,里面却是九曲十八弯,穿过不大的厅,里面还有无数个小房间。环境一般般,却依旧不影响客似云来。

重庆人把动物的内脏叫“杂”,鸡杂泛指鸡的内脏,即鸡心、鸡肠和鸡肝之类。重庆鸡杂始于黔江土家族自治县,最初叫做泡椒炒鸡杂。据说将这道黔江地方风味菜带出山区的是一位姓黄的大嫂。当年她怀着闯江湖谋生的心情,背着装着农村水豆豉和老豆腐乳的背篓只身开食店,取了个土里土气的店名“黔江鸡杂”。凭着味美实惠、方便快捷的卖点真还创下了一块牌子。黔江鸡杂声名鹊起,之后又吸收了火锅的长处,更加受到广大食客的喜爱。“土、杂、粗”是黔江鸡杂最显著的特点。“土”是指具有极其浓厚的乡土气息。“杂” 是指集多家烹饪手法。“粗” 是指土家族人粗犷豪放的气质。厨师在烹制时,下料猛、快、怪,把麻、辣、鲜、香、脆融为一体。

不过7、8分钟的样子,满满一锅五颜六色的鸡杂便上了桌。红艳艳的泡椒、绿油油的香芹、黄澄澄的辣椒籽……顿时便食指大动。虽然已经熟了,但一边点火一边吃才算过瘾。鸡杂的腥膻味重,将其与辣椒、泡椒和葱姜蒜同炒,既可以去除鸡杂的异味,还使成菜脆嫩鲜香。

本文曾于2012年3月23日刊登在《中山商报》

—————————————————————————————————————————————

补几张到此一游图片

我可爱的璇妹又出镜了

好像是成都四方街

重庆洪崖洞

洪崖洞

洪崖洞

长江索道,即长江客运索道,重庆市的第二条跨江索道,建成于1987年10月。该索道起于渝中区长安寺(新华路)横跨长江至南岸区的上新街(龙门浩),全长1166米,日运客1.05万人次。有万里长江第一条空中走廊之称。

成都人民公园

成都人民公园喝茶、小憩

两种画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