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电饭煲>

原始电饭煲图片(旧版电饭煲图片大全)

原始电饭煲图片(旧版电饭煲图片大全)

更新时间:2022-01-21 11:21:56

前不久小米推出电饭煲之后,不少年轻人也真正开始关注这类产品了(不是说年轻人的第一台电饭煲吗?)。可能很多独自生活没多久的年轻人都特别想知道,现如今的电饭煲,跟你小时候妈妈在用的电饭煲有什么不同。这次,我们就来简单聊聊电饭煲的发展史,或许对于那些家中已经有电饭煲,而且用了好些年的同学,会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都说索尼发明了第一台电饭煲 真的吗?

如果你在网上查,很多文章会告诉你,世界上的第一台电饭煲是索尼在20世纪50年代发明的,而且还精确到是索尼联合创始人井深大发明的。的确,索尼的那台木桶电饭煲现在还在索尼博物馆收藏,但索尼算不得电饭煲的发明者,而且索尼对于推广电饭煲几乎是毫无贡献的。

据《索尼秘史》记载,井深大的原话说:“我们从千叶市买回了100多个这样的木桶,把它们制成了电饭煲。但问题是,那个时候,你永远都不知道你买到的大米质量如何。用好的大米,假如你细心一些,蒸出的米饭口感很好。但是,假如大米稍微有些不新鲜,或者大米太潮太干,那么我们蒸出的米饭便水分很大或米粒碎裂……我现在还记得曾经在白木屋的三楼日复一日地吃那些难以下咽的米饭。我们无法把它做成一款成功的产品,最终放弃了这个想法,因此,所有的木桶就堆放在这里了。”

(索尼电饭煲)

可见索尼的木桶电饭煲应该是停留在了原型产品阶段,最终是失败的。而且早在索尼之前,三菱就曾尝试过类似产品,还有此后松下也试了,结果都失败了。那么电饭煲究竟是谁先造的呢?

如果真的要追本溯源,应该算在最早的三菱头上:20世纪30年代末,二战前后日军内部最早出现原始的“电饭煲”,据说煮饭只要25分钟,特别方便。战后,大军火商三菱部分工厂转产民用品,40年代三菱开发第一部电饭煲——典型的战争催生出生产力,但实用性极差,就失败了。

(东芝当时最出名的一款电饭煲ER-5,网上似乎还能淘到这款古董)

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台成熟的电饭煲,应该是1956年圣诞,东芝推出的电饭煲,它能够实现自动化,这才算得上电饭煲嘛。而且当时东芝挨家挨户敲门,采用地毯式轰炸法推销他们的电饭煲,短短一个月内就卖出了20万个。4年后,日本家庭用户大范围地将电饭煲作为日常用品。随后,东芝几乎垄断了日本的电饭煲市场。

当时的电饭煲还比较原始,分外锅和内锅,外锅和内锅之间加水;加热外锅,外锅与内锅间的水沸腾至100℃,水再加热内锅和锅里的米饭。等外锅水分蒸发完毕后,再加热下去,温度就超过100℃了,所用的机械式温度感应装置便能够让电源关闭,停止加热。当年人类的感觉就是,太神奇了,都不用我看着就能做饭,神器啊,买买买。

直到现在,东芝都仍然以这件事作为光耀门楣的大事,偶尔拿出来宣传。

电饭煲的一路发展

上面这种结构的电饭煲早就已经失传了。这种双锅间接加热的方式效率比较低,对水和米多少的掌控也有诸多限制。所以就有了后来发展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改进型产品。

(著名的三角牌电饭煲)

新版电饭煲直接加热内锅,并且采用金属温度感应装置;在检测到锅里的水分已经被大米完全吸收之后,水分蒸干,锅体升温超100℃,就自动切断电源。另外,这种电饭煲还具备保温功能,因为温度感应装置更先进,所以可以通过断断续续的加热,将米饭保持在一个温度而又不会烧糊。

如果你是80后,相信你家用的较早一批电饭煲就是这么个形态。国内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类电饭煲开始在沿海地区大范围仿制。当时小编家里的电饭煲就是来自广东的三角牌,据说普及程度也是相当可观啊。

(三洋ECJ-DF115MC,开始搞“微电脑芯片”了)

不过,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日本早在1965年就已经出现这种电饭煲了——可想见,咱作为一个食米大国,在电饭煲的问题上,与日本似有近20年的差距。而且早在70年代,日本的半导体行业开始走红了,日本人甚至将集成电路,或者说芯片应用到了电饭煲的温控器上——也就有了很多人所说的电子和电脑型电饭煲。

(可以做菜了!)

这个阶段的电饭煲已经可以用来煮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了,不仅是米饭,而且米饭软硬程度亦可设置。港台地区,曾一度以“西施煲”来称呼这种电饭煲,原因是做饭再也不用当黄脸婆了,西施也能搞得定。虽说日本是在70年代就有了这类电饭煲,这类电饭煲现在看来却也算是相当现代化,长相方的圆的都有,界面上还有各种按钮。传说中的“智能电饭煲”基本也是由此脱胎。

既然都跟芯片挂钩了,其生命力和普及程度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全民IH时代 开始极度注重米饭质量

其实按照智能化的思路发展,上面提到的这种电饭煲接下来的发展方向应该就是连接WiFi,用App控制,甚至机器学习用户对米饭的爱好等等——这也的确是个发展思路,而且也做到了。不过对东方人来说,对吃的追求,往往要超越对便利的追求,所以日本人随后开始注重电饭煲煮出来的米饭的含糖量、含水量、硬度、粘度、色泽、均匀度等各种问题。

这些问题交给控制芯片,对加热过程进行有意干预,其实是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的。不过日本人还想到了对炊具本身等进行积极改造。改造其一即传说中的IH技术,而且是日本人在上世纪80年代就想出来的——没错,就是小米电饭煲现如今在大肆宣传的技术。

IH全称叫Induction Heating,也就是电磁加热。电磁加热的火力比传统电饭煲的加热盘明显更大,就跟电磁炉一样。而且IH电饭煲是在电饭煲底部和内壁都装上电磁炉。这样一来整个内锅米饭的加热就比以前均匀多了——因为以前只有底部在加热。还有一些厂商甚至在锅盖上也加入了线圈,实现“360度完整包围”。

(达到土灶烧饭的效果)

大火力,360度完整包围,再加上芯片控制锅内的温度,做出来的米饭颗粒明显更为一致,均匀性佳,还有什么“Q弹十足”之类的形容词。其实整个过程都是为了达到早些年土灶烧饭可达成的效果,那时候大锅饭又香又甜,而现在的电饭煲也能做到了,不得不说科技返璞归真的本质还是相当有意思的。

而到了90年代,日本人又开始在电饭煲上搞压力容器——也就是让电饭煲变成电压力锅。所以你看小米电饭煲的宣传词里面还提到“米家电饭煲通过给内胆施加1.2个大气压,让温度上升到105℃左右进行烹煮,让你每一口嚼下去都能品尝到米饭独有的香甜”,就这么个意思了。

我们现在能够买到的高端电饭煲通常都会具备IH 压力锅这两个属性。不仅如此,内胆的讲究,现在真是越来越成为电饭煲差异竞争的热点之一。很多产品都大肆宣传自家的内胆材料与组成。

比如日立的“打込鉄釜”系列,都具备发热效率高、蓄热能力出色的特点,其厚重(也有减轻重量的“厚轻”版)的设计(传说中的厚釜)能够带来更好的温度均匀性;今年AWE 2016展会上,伊莱特的“竹炭煲”内胆据说用上了自然生长8年以上的毛竹为原料;美的的焖香鼎釜IH电饭煲则采用8层钛合金结构的“鼎釜”内胆,听着都挺彪悍;现如今但凡在内胆方面有独特用料的电饭煲,通常都不会便宜。

纵观整个电饭煲的发展史,和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密不可分的,先是从追求方便入手,随后需求更方便甚至智能化,最终还是回归到最原始的品质上。人类的现阶段,对电饭煲的追求已经深入到品质阶段——吃的品质,或者叫生活品质,IH的出现即是如此。虽说另一方面,电饭煲也仍在朝着智能家电的路子迈进,甚至能够连接互联网,但对煮饭本质的追求也在持续深化,这也符合科技以人为本的理念。

值得一提的是,某些文章会将电饭锅和电饭煲这两个词刻意区别对待,比如说电饭煲是锅盖一体的,或者电饭煲会更多功能。在绝大部分人的用语习惯里,我们都习惯将电饭锅与电饭煲混为一谈,本文也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