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电饭煲>

介绍电饭煲的说明文500字(介绍电饭煲作文500字以上)

介绍电饭煲的说明文500字(介绍电饭煲作文500字以上)

更新时间:2022-04-04 14:52:04

新课改一如浩荡春风,使大江南北的课堂教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喜人势态。“教师是最大的课程资源”,“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创造的主人”。学科间不再壁垒森严,你中有我,我中有他,水乳交融。三维目标,手拉手一齐朝前走。语文课堂也由此萌发出勃勃生机。

然而随着课改深入的脚步,笔者听取了大量中青年语文教师的课后,渐渐忧从心来:语文课又唱又跳又画,玩电脑做实验,一忽儿合作探究,一忽儿小组交流,教师只像个笨拙的主持人,将舞台全让给学生,不仅言语不出彩,且无所事事,东看看、西望望,许多时候不知所措。怎么看都不明白效率在哪里。语文是文火细炖的慢功夫,只有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品味、积累、运用,才能将语言、知识和情感等转化为语文能力,积淀为语文素养,内化为自我生命的一部分,这“内化”功夫须精细柔韧,天长日久浸染熏陶才行。“大语文”观本不错,可如果一不留神成了“没语文”,我们不就成了千古罪人?

从语文学科的性质而言,工具性重实践,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用,语文实践活动至为重要。而领略人文内涵,笔者认为须依托文本的情脉,缘情求真,还“语文味”于课堂,语文教学才能真正春回大地。

所谓“语文味”,笔者指的是在语文教学中,以审美为途径,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师生共同体验语言艺术的独特魅力和健康、丰富的审美享受。

一、以热情悦纳文本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这是语文教学长期肩负的任务。翻开语文课本,没有一篇文章不是作者倾注了浓浓的热情写成的,而学生对文本的喜爱程度往往受内容影响较多,笔者在小学四—六年级学生中作过一项调查,发现最受儿童欢迎的文章有:童话故事、儿童小说、科学幻想故事、侦探故事、军事故事等,而一些说明文、科普读物等往往不受青睐。这时候,教师往往需要以自身的热情带动学生,需有技巧有智慧,还需付出情和爱。

首先,在教材的选取上,除了“投其所好”,还须“学做广告”。成功的广告能打动顾客的心,让他们心甘情愿掏出钱来。而教师,也需为孩子心灵的丰富和成长不断开启一扇又一扇的窗,让他们将充满新奇的目光投向一片又一片陌生的领地。教师的引领是艺术,成功者能“化腐朽为神奇”,成功的基础是教师自身必须有广博的才识,丰富的心灵,健康的情感,对生活有着浓浓的爱,对语言文字有特殊的偏爱。优秀的教师会经常向孩子们推荐名家名作、科普读物、名人传记和介绍各地风土人情的文章,优秀的报告文学、报刊杂志等。与孩子们一起朗读充满童趣的诗歌,一起倾听配乐故事、散文,带孩子们走向社会,接触各种文体的作品,将母语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培养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

其次,在教学设计中,融入热情与智慧,追求至醇的“语文味”显得更为重要。浙教版语文课本中有不少篇目内容陈旧、文笔平平。孩子们兴趣不大,笔者在教学中作了相应的删改,补充了不少精美的小品文。但某些课文孩子们虽不喜好,却是必须学习的,如《爸爸买来电饭锅》,是商品的说明书阅读,是人生的重要一课。但学生一看课题就不大情愿读下去。这时候,教师的导读艺术能发挥神奇的作用。课前,让每个孩子准备一张精美的小纸片,上课了,带着一脸欢笑,开始我的教学:“同学们,今天,小敏同学的家里买来了一只新的电饭锅,可是,一家人却都不知道怎么用,是一位‘小老师’帮助了他们。你们知道这位老师是谁吗?”学生一般都能回答“是说明书”。“说明书上写着什么呢?请同学们迅速默读课文,用最短的时间把这份说明书写在小纸片上”,孩子们快速地在书上划、摘、思考着,重新组织课文中的语言。这时候他们发现,尽管书上讲讲简易明白,真要写出一份说明书,还是有困难。——借助投影仪,把孩子们完成的作品展示出来,瞧,这份没题目,那份功能写不全,还有“注意事项”不规范,语言衔接不自然等多处缺点,这就有了学习的渴求,对新知识的向往,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组织教学,效果就出来了。——下一篇课文是《说明书三则》,分别是“感冒灵”、“洗衣粉”、“电冰箱”的说明书,教师在注重实践性的同时,没有忘记“语文味”,要求孩子们选择其中一则说明书,仿照《爸爸买来电饭锅》一文,也构思一个小故事,题目可以参考教师给的,也可以自己定,如:《今天我感冒了》、《我帮妈妈用洗衣粉》、《电冰箱的欢笑》……孩子们兴致很浓,半小时时间就完成了一个个小故事。如此设计,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最好的体现。课堂上“语文味”十足,让人感叹语文教学就如制作万花筒,投入热情智慧的花束,就能幻化出一片五彩缤纷的花的世界。

二、以纯情解读文本

应试教学下的语文阅读带有很大的功利目的,即使是情韵雅致的美文也被人为分解为许多的知识点,哪些是易考的、必背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暂不要求的,使阅读教学支离破碎、枯燥乏味、毫无美感。如果能放下功利心,让学生在身心舒畅的放松状态下开始阅读,以一颗真纯的童心接近文本,与文本对话,他们会从中发现自己喜欢的人、物、景、理、趣,会有自己特别钟情的语、句、段、篇,阅读活动就会是一趟美好的旅程。

儿童拥有一个独特的精神天地,他们对世界的感受力和想象力远比成人丰富。也许成年人都有这样的体会——童年时代自己嬉戏过的草地是那么辽阔,草丛是那么高那么绿,庭院是那么宽敞,那么乐趣无穷,可是成年后故地重游,你却惊讶地发现,这片草地原来只有那么一小片,草丛也只高及半膝,庭院根本是一方狭小的天地。儿童与成人这种空间感的迥然相异,并非仅仅因为身体比例和视角的不同,更根本的原因是儿童独特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是成人无法企及的,他们以一颗至纯善感的心观察着自然万象,人情风物,在观察和阅读中渐渐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卖火柴的小女孩》得不到成人的同情,却能赢得儿童的眼泪;《比金钱更重要》能启迪人生、感化成人,却不一定能真正打动儿童的心,《登山》中列宁身处逆境却不放过任何一个磨炼自己的机会,铤而走险,挑战自我,那是成人中的伟人的意志力!四年级的孩子读了,往往不为所动,因为他们实在不大明白明明有大路走,列宁为了什么非走险路,跟自己的生命过不去。列宁在他们的眼中,只是一座高峻莫测的山,令人敬畏而难以亲近。课堂上有个孩子提出意见:列宁是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在山村避难,心情一定很焦虑很痛苦,朋友陪他去登山看日出,可以放松心情,有利于调节自己,如果是我,一定走大路,痛痛快快游览山景,累了还可以随地休息,把精神养好了,再跟敌人作斗争。我不赞成列宁这样做。——这是来自儿童心灵深处真实的声音,是他独特的个性的闪烁,是最纯的情感的观照。笔者在当场的反应是:“谢谢你,你的发言给我们大家送来一份很好的礼物,与列宁送给我们的不一样。”

又如学《惊弓之鸟》,许许多多老师的课耳熟能详。是“因为……所以……”或“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练习,还有生吞活剥地接受"更赢之所以不用箭,只拉弓,就把大雁射下来,是因为他仔细观察,合理分析,准确判断,堪称神箭手"的灌输。

笔者作过这样的尝试: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惊弓之鸟》,你听,一只受伤的大箭从远处飞来,它叫着,叫得那样悲惨,它飞着,飞得那样艰难,它四顾茫然,孤孤单单,没有同伴……而等候它的是什么呢?

同学们自读课文后,让他们谈体会,幼小的童心就能将正义之辞用稚气的语言表达出来了:“我不喜欢更赢,他明明知道这是只受伤的大雁,还忍心去射它”“大雁很顽强,伤口未愈就继续在天空飞翔”“更赢做了坏事,还在魏王跟前自吹自擂,他没有同情心”——多好的孩子,他们的心是珍珠!

借助多媒体,我作了这样的设计:同学们,谢谢你们的爱心,今天,这只带伤的大雁飞到了我们的教室,请看,它边飞边鸣,它看到了这儿有一群孩子,孩子明亮的纯洁的眼睛也看到了它,大雁飞下来,它想歇一歇……请发挥想象,说一段话:《大雁请你歇一歇》,或《大雁来到我们中间》。

《凡卡》选自契诃夫的小说,一篇短短的文章让孩子们窥见了沙俄时代黑暗吃人的社会制度,凡卡悲惨的命运抓住了孩子们的心。

课近尾声,教师引导孩子们写一段“我”与凡卡的对话,《凡卡弟弟,让我与你说说话》。

孩子写下了这样的话语:“凡卡弟弟,请你不要难过,苦难过后一定会有幸福,你可以选一个机会,从老板家逃出来,你会遇上善良的人,他们会给你一个温暖的床,一间小木屋,让你吃饱饭穿上暖暖的衣裳。你爱劳动,又肯动脑筋,大家都会喜欢你。你想爷爷吗?不要紧,有一天,你一定能找到爷爷,还有那条狗,他们也在想你。”语言虽幼稚,心灵却真纯。

呵护童心,呵护纯情,课堂是美的,世界也会更美。

三、以激情诵读文本

好的文章是作者优美的言辞与丰富的思想、饱满的情感凝聚成的,能历经岁月的冲荡而传诵不衰。读后,往往令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激情澎湃、天地清明。因之,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自身便是能用声音演绎美、创造美的高手。于永正老师七十高龄,朗读《月光曲》兄妹对话,赢得数千观众一片掌声。无需繁碎的讲解,万语千言“读”自明。因为儿童学习母语,重在感悟把握。别林斯基说过一段话,对母语教学者会有很大的启迪。“你可以不必担心儿童领悟不了多少,你还应当竭力使孩子们尽量少领悟一些,但要多感受一些。让他们的耳朵习惯于俄罗斯语言的和谐音响,让他们的心灵充满美感;让诗歌像音乐一样不经过头脑,而径直通过他们的心灵来打动他们,因为头脑的启迪会自有其时,也自有其序。”

可是我们的语文课,往往不乏理性的分析,不乏知识的渗透,恰恰缺乏饱含激情的诵读。儿童阅读不能与成人等同,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情感还处于朦胧状态,但他们易被感动,不会遮掩自己的感情。教师诵读课文时饱满热烈的情感能很快传递给学生,进而影响学生的情绪和朗读,然后师生共同入情诵读,一任情感的洪水汪洋恣肆,课堂才能出现“忘我”的境界。忘我是朗读的至高境界,需要引导,需要苦练,需要感悟,需要时间。良好的语感,善感的心灵,美好的品质在朝朝夕夕的诵读中渐渐积聚,凝炼、升华。以语言、以情感为媒,在浓浓的语文味中,我们积淀了深厚的文化素养。

学习《开国大典》,教师说:“孩子们,假如你是中央电视台首席播音员,请向全国人民宣读开国大典的盛况,你准备怎么读?”孩子们放胆自读,一个个专注投入,之后组织齐读。在激情豪迈的诵读中,响起了雄浑激荡的《红旗颂》,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充溢心胸,热血沸腾,当读到“天上是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是万万千千的灯火一片红。”不少孩子眼中噙着泪花,乐声停,而心潮还在澎湃。课堂上,师生共同体验了语文震撼人心的魅力。

四、以浓情生化文本

少年时学完《少年闰土》,感受了鲁迅先生与故乡、与人民血浓于水的深厚感情,就有一个强烈的愿望想读读鲁迅先生别的文章,以更深一步了解鲁迅和他故乡的人们,想了解绍兴,听更多的绍兴人的故事——这是“语文味”的魅力所在。文已断,情未了,好的语文课余音绕梁,情韵无限。

浙教版第七册《爆竹声声》一文介绍了爆竹的历史和春节燃放爆竹风俗的由来,结尾时写到“燃放爆竹容易引发火灾,如今,许多城市已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教师紧紧抓住儿童对烟花爆竹特别喜爱的情感主弦,在趣读前文后,教师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念完沉默良久,问学生:“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受了“禁闭”的烟花爆竹兄妹俩,好吗?”借助多媒体,孩子们欣赏了绚丽多彩的烟花爆竹,画面定格,教师平静地说:孩子们,烟花爆竹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是东方文化的象征,那么美好的事物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了——“爆竹声声”成了“爆竹无声”。同学们,你们赞成‘禁放烟花爆竹’的做法吗?(生齐答:不同意!)那么,我们想出办法来,改写课文最后的部分,让所有的小朋友读了课文都兴高采烈,让烟花爆竹永远做我们的朋友。”

先在小组内讨论,想出能安全燃放烟花爆竹的好办法,再执笔写作课文最后一段,这里摘取几段。

甲生:燃放烟花爆竹容易伤人,容易引发火灾,但人们制造了“绿色爆竹”系列产品,该产品不用火药,燃放安全,气势如虹,灿若云霞。还带有独特的芳香。

乙生:燃放爆竹是人生的一大乐趣,是一份快乐的享受。许多城市每年由政府定时定场地,做好安全防护措施,让大人小孩尽情燃放。有些还特有情调,如在月夜的湖上,在轻曼的音乐声中,人们乘坐在游船上,燃放烟花。天光水色,交相辉映,如人间仙境。

……

学生写得情趣盎然,一脸的生动,欢乐的灵感流淌在他们的血液中——情至浓,文至真,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课文的生化要根据文本,根据学情,缘情而至,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篇课文,一个片断,怎么裁剪取舍,都凭师生的情感和灵性,密不透风,虚可跑马。课文的生化就是师生双方对课程的再创造。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语文课,立足语文,着眼点还是学生的素养,学生的成长。缘情求真,师生共同品尝语言艺术的独特魅力,共同体验健康、丰富的审美快感,生命的花朵在课堂上尽情绽放,这是语文课的自然的、本真的回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