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电视>

传统电视的弊端(传统电视缺点和不足)

传统电视的弊端(传统电视缺点和不足)

更新时间:2022-03-09 02:00:50

目前,视频网站和短视频都有高速的发展,传统电视节目的技术和制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节目观看者的习惯已经逐渐从传统电视转向了网络视频。面对这样的挑战,传统电视人是如何应对的,他们又将如何在这样的危机中找到自己的机会呢?

LiveVideoStack特别采访了海锐联合创始人欧阳帆,请他以电视节目制作资深从业者的角度,讲述了他对视频、电视节目制作,以及音视频技术的理解。

讲师信息

欧阳帆是电视湘军,13年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验,曾服务于央视新闻、湖南卫视、网易游戏、腾讯游戏、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在音视频节目技术制作与网络传输领域有着独特的系统方案与见解,在基于多蜂窝网络漫游 云端BGP链路冗余保障传输的,HEVC音视频编解码直播移动远程制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以下内容由LiveVideoStack与欧阳帆的采访整理而成。

01 传统电视节目的技术和制作遇到的挑战

短视频爆发的时候,很多传统电视人包括我自己也曾有过恐慌,传统电视制作的技术壁垒一下都被打破了。以前做直播需要很多技术设备专业人员,现在一个人一台手机就解决了。目前视频节目受短视频的影响非常大,消费群体碎片化,全民都在做内容生产。即便这种前提下,我并不认为这个市场已经分完了,因为还有跟多的新领域可以去做。市场看起来很饱和,是因为我们只能看到自己认知范围内,也只能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打转,其实还有很多领域需要去拓展。所以无论是技术、内容的创新都远远没有结束,视频内容跟具体行业的深度融合还有很大的空间,所有就不能说视频节目这块蛋糕就分完了。

短视频在当下非常强大,这给传统节目制作带来了危机。所谓危机,危中有机。节目制作需要专项技术、专业的设备、优秀的人才。移动通信的发展,以及5G的崛起,使技术和管道层面,变得越来越便捷,以前需要上千万的设备,现在一部手机都可以解决,很多在机房的功能直接搬到手机上操作。但技术永远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它解决不了人才与创意。十几年前设备贵,人员劳务便宜,现在是设备便宜,人才很贵。短视频也经历了从2018年草根式发展到目前分化,越来越专业,越来越团队作战,一个成熟的短视频团队,就是一个小规模的栏目组。在我们担心短视频吞噬传统电视制作的同时,其实短视频也在朝着专业栏目的方向在进化,只不过更灵活。在目前这种趋势下,学习短视频的长处,结合我们自身的技术积累,储备优秀的行业人才,是我们当下的应对之道。

02 海锐团队在电视节目制作领域具备怎样的号召力?

团队核心成员跟与主流电视制作团队交流密切,出于电视湘军,熟悉电视节目制作的流程,坚持走市场经济路线。同时,我们自己注重紧跟前沿技术,具备核心竞争力的节目技术制作能力,自身专业性和广阔后背支撑力量,是我们能在这个领域发展的重要原因。

我从湖南台实习开始,在深圳台就业之后,亲历了中国电视行业发展的一系列变革。在当时体制下,广播电视精品节目少,整体节目长时间在较低水平上重复运转,所以迫切需要广开渠道,拓宽节目生产平台,聚集全社会的力量,即实施制播分离来生产丰富多彩的节目。在市场经济的运作和制播分离的节目生产背景下,市场上一批节目制作公司应运而生,而海锐即是其中之一。

实际上,市场上的制作公司大多数有两种趋向。一种是节目内容创作公司,他们只对前期的内容创作和中期的现场执行负责,对于离线节目制作或许还会跟踪到后期制作。还有一种就是技术制作公司,他们参与前期的内容创作,制定节目技术制作方案,负责中期的节目技术制作环节,在线节目除了负责技术制作之外负责还会负责节目传输、分发,离线节目还会负责节目的后期制作与发行交付。对于我而言,从实习开始参与的是节目视觉包装的技术制作环节,对从前期拍摄,到中期现场在线制作,再到后期传输分发都有丰富的技术经验,这与公司的技术制作方向是相契合的。所以被海锐的创始人看中被说服一起联合创始海锐。

03 作为联合创始人/资深节目制作人的角色职责

我们属于节目技术制作公司,作为联合创始人也好,还是资深节目制作人也好,在具体负责某个节目技术制作项目的时候,用如今通俗的互联网思维来讲,他的角色职责更像一个产品经理。首先你要充分理解客户的需求,在客户的预算之内做好最合适的技术制作方案和预算,按照技术方案和预算组建整个技术制作团队,这个工作跟影视剧中的按照剧本的题材组建影视剧的拍摄制作团队很类似。然后在中期执行的时候,要熟悉节目技术制作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工种和环节,合理安排设备、人员、技术方案,去对接每一个工种和外围团队,推进每一个环节和工种的进度。最后直到节目的顺利制作和播出。这是作为节目制作人的基本职责。

视频节目制作是综合艺术,有很多种表现形式,具有多个维度。这么多年电视节目制作,我们从模仿港台、模仿日韩、模仿欧美,现在有些节目的制作水准甚至超越欧美了。这个行业永远处于竞争状态,海锐很早就深知这种竞争的压力,所以才有了“海纳百川 锐意进取”这样的企业价值观。

04 打造一系列具有国内知名度的电视节目视觉体系

这里说的视觉体系,指的是电视节目的VIS识别系统(Visual Identity System),也就是俗称的VI,在国内、行业内更俗称电视节目包装。电视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包含影像、表演、灯光、画面、配音、音乐、设计等。电视台、节目制作结构,也有自己形象部门俗称节目形象包装部门,或者视觉形象工作室。任何一档节目、电视剧、电影都需要视觉包装,都有自己的视觉体系。不同的电视节目内容、不同的题材调性决定了采用不同的视觉体系。比如,少儿类节目调性活泼,色彩明艳,很多动画片二维化,湖南台的青春热烈,色彩选用橙色,还有浙江台的中国蓝等,这些卫视的视觉色彩跟定位相关。

团队核心成员自在湖南台实习起,从电视节目视觉包装入行,早期参与了电视节目离线包装、大型活动在线包装等领域,参与过湖南卫视、广东卫视、深圳卫视、青海卫视、海南台等电视频道、节目包装,参与过芒果TV《明星大侦探》《妈妈是超人》《闪亮的名字》等电视综艺节目的内容制作。

05 “极具策略和表现力的创意节目作品”拥有的竞争力技术

影视制作领域涉及的面非常广,细分领域很多,在这个领域要想熬下去,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一条路径。我们选择在一个小的领域去突围,在这个领域建立自己的技术壁垒,在这里面去创新,去跟别人竞争,形成自己的优势。

目前我们在EFP现场制作、IP远程制作上有长足的优势,我们有自主开发的CG Online在线包装系统,StreamHUB和StreamNAT流媒体云服务系统,包括对应现在网路直播所需要的StreamLink全球传输系统都在行业内具备对决的竞争优势。在这个基础上,再把优秀的电视制作人才、经验整合进来,持续创新。创新是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要想一直走在别人前面,就要持续的团队建设与人才储备,只有自己的护城河够宽够深,才足够安全。这种宽度是适应能力、整合能力和反应速度,这种深度是技术壁垒、创新和创意,这是海锐的应对之策。

06 个人成长与技术成长之间如何兼容?

在2017年9月正值新iPhone发布,Apple官方邀请国内数码达人到Apple Park的Steve Jobs Theater参加发布会。我们接到要从美国硅谷到中国深圳的实时互动连线直播的任务,这当时对我们来说是个空前的挑战,因为按照原本在电视台做跨洋连线的惯例是要在美国当地租用卫星车,通过卫星链路传输到深圳的地球站接收。这样的预算和资源调配对我们当时来说,无论从成本上和时间上都是不具备的。在遇到困难时,重新制定技术方案,在一天时间内克服时差和海外资源,联系了在美国旧金山的学长连夜起来做可行性论证和测试,利用当时不太成熟的4G传输方案,实现了跨洋实时直播的目标。结果正式直播时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当前竞争的核心其实是团队的竞争,早已经过了单打独斗的阶段了。欧美的影视制作其实是按照工业流水线在操作,快速的技能培训、人才成长是团队发展的关键,包括前期筛选、基础考核、专项培训、中期轮岗操作、项目参与,到能独立执行项目,前后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从新人到人才的蜕变。相比于技术的成长,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团队同时很重视个人的品行与忠诚度,技术靠的是悟性、实践和积累实现,品行和忠诚度靠的是价值观和品牌文化,我们更需要德才兼备人才。

个人成长与技术成长并不矛盾,我认为是相辅相成的,技术成长是个人成长中很重要的一环,当然个人成长还有很多其他因素,比如心里素质、学习能力、个人情商等。但在电视制作这个领域,是有技术门槛的,具备很强的专业和分工,电视制作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如果没有技术成长,在电视制作能力,个人成长会有很大的局限性。

07 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素质

我个人理解,最重要的素质应该是能长期坚持,并时刻保持新鲜感。节目制作其实是个很痛苦的领域,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意味着需要不断向纵深发展,又需要永远保持有新的创意,就要求你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保持一定的宽度。这个行业分工很细,需要多岗位多工种协调运作,对个人与团队的组织与协调能力要求很高。

很多前辈包括我自己进入这个领域,都是从老师带学生操作开始的,都是从模仿开始的,为进入这个领域积攒了很多实操的经验。而且看过好的作品是什么样,怎么做出来的,比在学校的理论知识深刻很多。我个人的经验是尽可能去学习这个领域做得最好的,跟高手交流过招,这样会提升得很快,千万不要自己封闭摸索。

视频制作领域,远远没有看起来那么光鲜和高大上,对于想踏入这个领域的年轻人,要做好煎熬的准备,包括掌握基础的操作技术、逐步提升的艺术感知以及持续的知识储备。如果视频制作的入门是100米短跑的话,拼的是激情,这种激情就是兴趣爱好、技能。但如果在这个领域深耕,那就是一场马拉松,拼的是耐力,这种耐力就是持续的投入、知识的储备、不停地学习。

编辑:Cindy Ch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