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电视>

国产特工枪战电视剧(电视剧国产间谍枪战片)

国产特工枪战电视剧(电视剧国产间谍枪战片)

更新时间:2022-03-09 13:10:23


大家好,我是戴着眼镜拿着话筒的阿拉斯加,片片。

提起“特工片”,估计大多数人可能会最先想到《007》或者《谍影重重》。

比较朋克的甚至会想到《极限特工》。

在这些作品的影响下,很多人对于特工的理解往往是相对固定的:

比如各种突破次元壁的高科技、比如上天入地的体术枪法、比如行走的人形播种机……

总之,传统特工片那些穿西服和工装裤的老哥,跟超级赛亚人的唯一区别,就是不会徒手搓龟派气功。

而今天咱们要聊的这部作品,它虽然也可以被归类到“特工系”,但和上面讲的这些特工片又不太一样。

这就是张艺谋的新片

悬崖之上

我有幸参加了《悬崖之上》的点映和主创见面会,散场之后特意听了听观众们的评价。

然后嘛……争议其实还挺大的……

原因也没别的,就是和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特工片”比,《悬崖之上》多少有些另类。

《悬崖之下》虽然也算特工片,但并算不上是“爽片”。

它的存在,更像是一部发生在战争背景和特工群体之下的“人文作品”。

如果你看片儿的初衷是为了“爽”,个人建议可以先看看我的分析,再做决定。

至于为什么嘛,听我慢慢往下说。

鉴于接下来会有一小段剧情介绍,怕剧透的小伙伴们可以自行滑屏掠过。

预警结束,我们先来稍微复盘一下故事:

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的东北地区,四名在苏联接受训练的中国特工,兵分两路奉命执行代号“乌特拉”的绝密任务。

营救一位日本背荫河集中营的幸存者王子阳。

但是因为内地接应的部队出了叛徒,导致行动暴露给了日本特科。

张译和小兰凭借敏锐的观察力,消灭了前来伏击的汉奸特务。

但另一边的王郁和楚良,被日本特务欺骗。

虽然发现了存在的问题,但王、楚二人已然被日军挟持,行动危在旦夕。

我党特工和日本特务,就这样在明暗之间斗智斗勇,眼看战士们已经被推到了悬崖之上。

但殊不知,在日本特科还有一位我方的潜伏的特工战士周乙。

周乙的存在,成了挽狂澜于既倒的关键角色。

随后的故事便开始围绕任务接头、战地求生、周乙的身份三条线向前推进。

最终,战士们虽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终究不辱使命。

应该说整个《悬崖之上》故事本身,并没有太高的认知门槛。

如果你看过十几年前六公主播过的《远东特遣队》,甚至会感觉设定很眼熟。

从剧情看,几次人物立场和剧情的反转,以及里面各种奇思妙想的接头暗语。

我个人觉得,做到了意料之外的同时,又不至于过分生硬。

反而是前期的铺垫和人物性格刻画,搭配老戏骨们极能打的演技。

能让我感觉到老张确实下了功夫。

而决战的雪夜枪战和追车,虽然没有隔壁《速激》那么酷炫,又添了几分真实感。

但问题依然没变:

一个“很爽”的主题,并没有拍出“爽感”。

而因为少了这个“爽”,我个人判断,《悬崖之上》很可能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

《悬崖之上》出现的问题,几乎和前段时间同样由张艺谋导演、张译和刘浩存主演的《一秒钟》存在的情况一模一样。

就是叙事的过程挺平的。

如果说《一秒钟》只是截取了特殊年代的一个瞬间,可以把故事放大再娓娓道来。

但《悬崖之上》有了“年代戏”、“抗战戏”和“特工戏”的加持。

这些听上去就让人热血上涌的元素,却反常规的用相对平和的调性演出来。

看完之后确实容易产生“被宣发坑了”的感觉。

就在我准备给《悬崖之上》盖棺定论的时候。

主创团队中秦海璐老师的一句话,给了我一个新的思考方向。

那句话是这么说的:“要演一个像人的特工”。

确实,无论是前面提过的《007》、还是更超现实主义的《神盾局》。

每一个新特工IP出现,都是向着超级赛亚人和奥特曼的设定一路狂奔。

应该说,个人英雄主义压过一切的逻辑,加上酷炫耍帅的场景构造能够经久不衰。

很大程度上说明,这种商业化套路是被市场认可的。

因为确实看着爽嘛。

而《悬崖之上》中的特工们,则一反常态,差不多可以叫“返璞归真”。

他们就是一群普通青年,侵略者的威胁让他们抛家舍业,投入到战斗的洪流。

他们接受过严格的训练,比一般人更能打、更聪明、更敏锐、更坚强。

但是,他们归根结底只是一群普通的青年男女。

所以他们会像楚良那样,因为判断失误,险些酿成大祸。

也会像张宪臣那样,在被注射致幻药后,下意识的说出接头暗号。

他们有自己的优点:坚韧不拔、团结一心、有信仰、不怕死、敢冲锋。

他们也有自己的弱点:没有哪个特工真正突破了生而为人的物理极限。

所以看到后面,虽然我认定张艺谋一定会给出一个“正义必胜”的结局。

但四位特工看上去都太“平平无奇”,某一时刻,我还是会担心,任务究竟能不能完成。

当然,任务最后还是完成了:小兰送走了王子阳、周乙手刃的叛徒。

但特工小队也伤亡惨重。

每一名烈士死之前,没有口号、没有内心OS、没有大义凛然。

就是无声无息的死去。

死去的烈士,被冬季的风雪掩盖了存在过的痕迹;

活着的战士,则继续在灰暗的角落里继续准备下一次战斗。

或许,这才是“隐秘战线”的真正的样子。

写到这里,让我想到了最近“第25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入围名单中的这张照片。

这位名叫江健的国安战士,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出于保密需求,他的照片并不能向大众展示。

甚至有网友推测,连“江健”这个名字,可能都是假的。

也许是内部使用的假名字,也许根本不是一个人,而是国安战士的一种具象化表现。

就像影片中的周乙、王郁和小兰,他们没有鲜花和掌声。

就像影片中的楚良和张宪臣,他们牺牲的时候也没有怨言。

仿佛波澜不惊,却又真实无比。

也求求各路资本别糟蹋咱家国安战士了

可是,看电影和上影评课复盘还是有区别的。

《悬崖之上》的“平”会让电影看上去质感更真实。

然而,用“平”作主体,去演绎一部战争片或者特工片,至少现在算不上优点。

不按套路出牌,风险还是蛮大的。

所以这里还得稍微强调一下:

如果你更喜欢真实感,或者喜欢推敲细腻的人文关系,这部电影没准能给你带来一份惊喜。

但如果你打算奔着看传统特工片进场来“爽”,请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是否购票。

不过就像曾经的《山楂树之恋》和前面提到的《一秒钟》一样。

摒弃成熟的商业片套路,融入张导自己对剧本的解构和深层含义的阐述。

随着大众审美的转变,《悬崖之上》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被封神。

但大概率不会是现在。

而张导的这次举动,到底是“先锋”还是“拉胯”。

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文章的最后一点篇幅,我再唠叨两句:

虽然电影的处理手法可能不太会被大众接受,也许很快就会被忘掉。

但影片中那些为了国家奋战的斗士们,依然值得所有人去铭记。

就像电影中行动代号“乌特拉”翻译过来是“黎明”。

我们曾经在午夜恐惧,等待黎明的到来。

而这些无名的战士,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

成为刺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