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洗衣机>

双桶洗衣机通电不运转怎么回事(双桶洗衣机通电电机转不动)

双桶洗衣机通电不运转怎么回事(双桶洗衣机通电电机转不动)

更新时间:2021-12-16 23:35:28

来源:CMG观察

“很精彩!还没看够。”这是很多网友看了总台“万米深潜”全景直播后的真情点赞。

11月10日,“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海试,成功坐底10909米,再创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一石激起千层浪,总台直播画面频频刷屏,国人广泛围观。

这次万米海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进行了独家直播;11月13日,央视新闻再次独家直播“奋斗者”号万米海试,此次海试还多了一位“御用摄影师”——“沧海”号。

“沧海”号与“奋斗者”号联合下潜进行海底拍摄,这只是总台此次全景直播“万米深潜”独具匠心的亮点之一。

观察君注意到,总台这次为做好“奋斗者”号载人深潜万米海沟,可谓是很下了一番功夫。观察君专门采访了总台亲临“奋斗者”号载人深潜现场的报道团队,今天就听他们说说“万米深潜”全景直播报道的那些事儿。

1

前往直播现场的航线上

四场台风匍匐盘旋

直播之路并不轻松

2020年10月26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一支11人组成的前方报道团队,分别乘坐两艘科考船先后从海南三亚出发,前往“奋斗者”号万米深潜联合作业点。

10月,正值太平洋台风孕育期,三亚已经得到前方台风预警。17号台风“沙德尔”、18号台风“莫拉菲”、19号台风“天鹅”、20号台风“艾莎尼”……都在“探索二号”船的航线上匍匐盘旋。

总台记者杨理天从“探索二号”船长的神情中觉察出了异样,平日里爱开玩笑的他,此次出航前的面色异常凝重。

记者丛威娜也是前方报道团队中的一员,她说:“这次的团队一共只有11个人,但以往像这样一次全流程的复杂直播,团队通常都是近百人,那还是在陆地上。”

显然,这一次的直播并不会轻松。

杨理天此前有多次出海报道的经验,但如此剧烈的强风她还是第一次遇到。

舱内未被固定的小物件散落了一地,与船体不断碰撞摩擦出刺耳的声音,杨理天躺在床上根本无法入睡,整个人如同躺在浪上,一会儿被抛向空中,一会儿又被抛落在床铺上。

没多久,“探索二号”船上的工作人员、科考人员和总台前方报道团队人员,大多出现了晕船现象。

曾经去南极在海上航行一个月都没有晕船的杨理天,这一次也开始呕吐了。队医挨个舱室打电话叮嘱,千万不要躺在船上吐,否则有窒息的危险。

正常情况下,晕船的状态可以在风止浪息时慢慢恢复,然而“探索二号”船却接二连三地遭遇台风,更可怕的是,台风强度还在不停地升级。

一日之内,19号台风“天鹅”连升三级变成超强台风,正式问鼎全球“风王”。

作为一个10年的老航海人,大副王通几乎每年有200多天在海上,在看到船体最大倾斜角度已经达到了40度时,他说自己也害怕了。

丛威娜说:“第一周,大多数小伙伴都是躺着、吐着过来的。我记得有一天晚上,台风非常大,就好像把你扔进转桶洗衣机里疯狂地转。”

2

颠簸航行不停工作

全副武装“上下班”

看到直播画面眼眶湿润

即使环境和天气如此恶劣,在“探索二号”船上,总台前方报道团队依旧紧张筹备着各项工作。

△记者杨理天在工作中

△记者丛威娜在工作中

在海上航行10多天后,“探索二号”船与“探索一号”船终于会合,开始联合作业。

11人的报道团队分别住在两艘船上,住在二号船上的报道成员每天都要坐运输艇上下班,穿上工作服,戴上安全帽,套上救生服,最后佩戴手套全副武装后才可以登艇。

对于大家来说,最难的是要在大浪中找准时机,然后从艇中一跃而起登上“探索一号”船的软梯。每天下班后回到二号船的舱房,杨理天都会发现腿上又多了几处大块的淤青。

11月13日“沧海”号坐底后,海底的扬尘被瞬间激起,1小时20分钟后,扬尘才慢慢回落海底。

“当我们从央视新闻的直播里看到‘奋斗者’号一点一点在海底深处出现,亮光由远及近、由小变大,整个轮廓都慢慢清晰起来,当看到‘奋斗者’号上的潜航员用纸巾擦拭观察窗,和我们打招呼的时候,大家都非常激动!”丛威娜说,这一刻,几乎在场的所有人眼眶都湿润了。

3

万米水下漆黑一片

如何拍摄 如何照明

“沧海”“凌云”大显身手

11月13日的海试,除了万米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还有另外一个潜水器,那就是专门给“奋斗者”号配备的“御用摄影师”——“沧海”号。

△“奋斗者”号

“沧海”号是一台全球独家的深海着陆器,可以进行全海深4K超高清视频拍摄采集、传输处理;不仅可以搭载全海深高清相机将万米洋底的实时画面直播回传,而且还能记录深海中“奋斗者”号的一举一动。

△“沧海”号

“凌云”号是“沧海”号的一个小助理,它在海底可以自由活动,提供更多角度照明,这也为“沧海”号的洋底作业提供独家的第二机位。

值得一提的是,“沧海”号的水下拍摄操作,完全由总台前方报道团队独立完成,报道团队花费了大量时间,克服诸多技术困难。

“沧海”号与正常拍摄设备不同,光圈、快门、焦点、焦距、增益……都是独立的旋钮,推拉没有柔性。因为在海底10000米以下,云台转动与摄像机参数给出指令后存在一定的延迟,所以做每个动作前都需要进行预判,否则就会出现黑屏或者目标不在画面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水下200米以下太阳光的照度不足水面照度的0.01%,万米深海更是一片漆黑。想要看清“奋斗者”号,就必须给它打光,所以“沧海”号还携带了一套灯光系统。

为了在海底满足远、中、近三种不同的照明需求,“沧海”号上搭载了4盏HMI和12盏LED照明灯,能够让它在海底表演10个小时的“深海857”。这套灯阵的每一台照明灯,都有独立的编号和控制系统,可以满足不同的水下照明条件和照明需求。

海试当天,作为御用摄影师的“沧海”号要比“奋斗者”号更早下潜,更晚回收。

杨理天说:“我们必须关注它下去这一路的稳定和安全,它是带着直播信号下去的,这个直播信号是要回传到北京。”下潜超过3000米后,控制室就看不到“沧海”号的身影了,“大家的心都一直悬着,就在等它什么时候坐底。”

此前“沧海”号在马里亚纳海沟的海试非常不顺利,科研团队也一直在排查问题,所以当时的气氛一度非常紧张。

最终,“沧海”号成功完成坐底,直播也顺利进行,所有人悬着的心都放了下来。杨理天也非常开心,她说此次“沧海”号成功回传信号,几乎就是一个奇迹。

4

一探再探万米海沟

独家揭秘海底见闻

水下空中立体展现精彩瞬间

11月10日,央视新闻推出独家直播《中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万米级海试》,报道不仅全程记录下了“奋斗者”号下潜的关键节点,同时也是“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万米级海试首次公开对外呈现。

总台报道团队精心组织策划,为保证节目效果多次演练,在内容上反复和后期打磨推敲。当天16个小时全程直播,紧扣重大节点,大段落接力直播呈现“奋斗者”号布放入水、蛙人解缆、突破万米深度、坐底10909米到达海洋最深处等精彩环节。

△ 导演潘焕然

△ 导演张言

△ 摄像李向伟

在特别节目时段精心设计总台记者和潜航员实时通话、独家采访海底见闻,同时充分利用前方的专家资源,邀请权威专家在布放、回收环节参与解说。此次报道将独家资源全部奉献给观众,揭秘“中国新深度”诞生全程。

11月13日,“沧海”号首次在马里亚纳海沟海底拍摄到了“奋斗者”号。直播中也展示了“奋斗者”号由远及近出现的过程,作业姿态,潜航员反拍“沧海”号等精彩瞬间。

双方建立通信后,潜航员还和总台新闻频道北京演播室的主持人进行了实时通话,回答了关于“海底景象”、“沧海号海底的模样”以及“潜航员当天在海底的作业任务”等问题。这是总台在全球首次实现万米洋底的直播报道,创造了全球电视直播报道的历史。

此外,为了报道视角更加丰富,当天还启用了航拍、水下蛙人拍摄等方式,从海陆空不同视角,全方位立体呈现“双船双潜”联合作业。

5

专门组建全景直播工作室

3D 4K H5……百般武器上阵

精益求精彰显总台责任担当

为真实记录“奋斗者”号在进行万米级海试这一全球瞩目的重要时刻,此次总台专门组建全海深工作室,打造实时虚拟全景3D直播系统,通过全程数据直播,让观众全景体验大洋10909米处的至深之蓝。

在全海深全景3D虚拟直播中,观众可以看到潜水器水下作业的实时虚拟现实形态,载人舱内温度、压强、深度、能见度等实时变化,都被数据可视化的实时演示界面所捕捉呈现。在海试直播的虚拟3D全景海洋环境里,H5产品形态支持网友在手机端的观看和互动,给观众带来了全海深直播的深度内容传递。

前方拍摄的万米洋底4K超高清画面,实时回传北京演播室,画质清晰,通话质量高效果很好。总台技术局卫星传送科副科长朱玮介绍说:“船上有3个大球,这3个是船载直播天线系统。每个天线内部都有一套专门的伺服系统,可以通过各种传感器,实时采集天线的位置和状态信息,然后进行实时调整,这样就保证了信号传输的稳定。”

朱玮表示,这次是总台首次在远海地区采用4K标准进行信号采集传输,技术标准也在不断提升、不断地创新。

“奋斗者”号使中国“全海深”科学考察一朝梦圆,总台大胆想象、详细策划的万米海底直播也让无数观众兴奋不已。

无论是总台记者漂洋过海去直播,还是万米海底摄影师“沧海”号,亦或是全海深全景3D虚拟直播,近距离观察、全方位报道、高水平展示,处处体现着总台精益求精的创新报道精神。

此次的“奋斗者”号万米级海试系列报道,不仅展示了我国深海关键技术的最新科研成果,更是打造了权威直观的领航级新闻产品。这拉近了所有观众与万米深海之间的遥远距离,同时也彰显了总台新闻人的敬业与担当。

监制丨杨 华 张利生

编审丨徐朝清 苑文刚

撰稿丨马媛媛 沈 玉 孙莲莲

编辑丨张 涛 满建锋

视觉丨刘敬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