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电维修>榨汁机>

俄罗斯国产榨汁机(国产榨汁机)

俄罗斯国产榨汁机(国产榨汁机)

更新时间:2022-01-21 12:20:09

引言:

1972年2月21日,灯火辉煌的人民大会堂礼堂内,尼克松轻松自在地坐在席位上,满怀期待地等待品尝中国美食这一时刻的到来。与此同时,后厨的郭成仓及其同事都在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对于这些菜肴是不是合美国总统的胃口,所有人都没有答案。

不一会,一道散发着清香味的奶黄色的汤品呈上了桌,尼克松迫不及待拿起筷子,将一块鲜嫩的竹荪送入嘴中,又细细地品了一口汤,抿了抿嘴唇,像是在回味一样,忽然眼睛闪过一道惊喜的亮,转头对身旁的询问身旁的周总理,这是一道什么菜。

周总理笑着向他解释道:这是‘竹荪芙蓉汤’,原料竹荪是采摘自四川省长宁县最嫩的部分,用飞机空运过来的。尼克松听完后满脸笑容,连连赞叹这竹荪的鲜美可口,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更是直接竖起了大拇指:“这是你们中国的白珍珠,就连无数不包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也没来得及记载。”看到尼克松等外宾吃得兴高采烈,郭成仓悬着的心,才终于落了地。要知道,为了准备这一次的国宴,所有的国宴厨师已经不知疲倦地忙碌了整整一个月了。

01

中国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农民埋头田间插秧劳作,是为了自己能吃饱;共产党搞革命,推翻反动统治,是为了全天下的人都能吃饱。

“吃”在中国人眼中的重要程度是毋庸置疑的,而作为国家宴请最高规格的“国宴”,在我国外交上更是占据了举重若轻的地位。

作为国宴大厨,郭成仓曾为许多重量级的外宾做过菜,厨艺自然是一流的,能够得到尼克松的夸奖也并不稀奇。但他的一身本事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数十年如一日的工作中逐渐打磨锻炼得来的,从帮厨、小厨、主厨再到总厨师长,郭成仓踏踏实实走出的每一步,都成为了他攀登厨艺巅峰的阶梯。

郭成仓出生于一个厨师世家,爷爷、父亲和叔叔都是在“婚丧嫁娶一条龙”里做厨师的,虽然薪资不高,却让郭成仓耳濡目染,拥有了极高的烹饪天赋。

由于家中经济困难,郭成仓只在幼年时上了几天学,后来就跟着父亲做起了学徒,开始了厨头灶脑的生涯。

回忆起青年岁月,郭成仓非常骄傲地说:“我天生就是干厨师的料,学什么都比别人快。”

事实也的确如此,二十多岁时,他去到了一家机关单位食堂工作。一开始,新手只能做些择菜切配的杂事,根本摸不着灶台,郭成仓苦于自己的才华得不到施展,心中有些郁闷,不过好在,机会很快就来了。

一天,主厨有事请假,其他人都难挑大梁,郭成仓就临危受命,有模有样地当了一回主厨。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年轻小伙子做起菜来,一点不比经验丰富的老厨师差,不仅将厨房任务安排得十分妥当,做出来的菜肴更是色香味俱全,甚至比之前大厨的手艺还要好,众人皆对郭成仓的本领赞叹不已,再后来,郭成仓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主厨。

1959年,人民大会堂顺利建成,国家开始从全国各地招募服务人才。

在家乡县城内小有名气的郭成仓也参加了国宴厨师的选拔。精湛的厨艺和清白的出身,让郭成仓顺利从应征的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成为了第一批入选大会堂厨师的二十九分之一,县长很是欣赏郭成仓,但为了服从大局,他也只好割爱。

郭成仓离开前,县长拍了拍他的肩膀,悄悄地嘱咐他:“如果哪天不想干了,还可以回来。”

就这样,郭成仓来到了庄严神圣的首都北京,进入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工作,就此开启了自己近五十年的国宴厨师生涯。初来乍到的郭成仓怀抱着一腔热情,兴奋地投入到了工作当中。

但很快,他的一腔热血就被现实给击退了。

厨师团队中的人都来自五湖四海,从年龄、性格、语言再到擅长的菜系,都五花八门,各不相同。广东人、新疆人、四川人……大家谁也不服谁,再加上方言的干扰,厨师们之间沟通更是困难重重,工作配合难度极大。

宴会厅的工作任务非常繁重,一忙起来昏天黑地的,郭成仓经常忙得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再加上待遇不高,没过几天,一些人就打起了退堂鼓,不是磨洋工,就是装病泡病假。郭成仓心里也犯起了嘀咕:

这还不如自己在老家当个食堂主厨舒心呢!但这份工作多少人羡慕眼红,自己怎么能轻易放弃呢?究竟是要走还是要留,他一时拿不定主意。

就在郭成仓不知应该如何做选择的时候,领导们发现了厨师班子的问题,开始耐心细致地做工作,终于让大家认识到了宴会厅工作的重要意义。

郭成仓也深受触动,决心要发挥出自己作为年轻厨师“承上启下”的作用,踏实刻苦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

他的努力也很快得到了回报,由于工作出色、厨艺精湛,他很快被上级任命为团支书,后来又一路晋升,从冷菜组长、热菜组长一直干到厨师长的位置,为中国举办盛大隆重的国宴贡献了许多经典的菜色。

02

在郭成仓的回忆当中,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国宴后厨最为忙碌的时候。那一时期,新中国迎来了建交高潮,一场又一场接待外宾的宴会接踵而来,国宴异常忙碌,为了保证国宴的顺利进行,郭成仓和同事们经常需要通宵达旦地备菜加工。

金日成来中国访问时,就亲自带了一筐鲍鱼。由于后厨人手少,没办法完成鲍鱼的刷洗工作,为了更高效地完成食材的处理,下班以后,所有人都自觉留在厨房,拿起刷子吭哧吭哧地刷起鲍鱼来,一直到凌晨两三点钟才结束。

在接待基辛格的宴会上,郭成仓等人经历了一次最为惊险的烹饪。

1971年7月9日当晚,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设宴款待这位美国秘使。众所周知,基辛格不仅是个高明的谈判专家,更是个口味挑剔的美食家。

席间,基辛格意兴阑珊,对摆在面前的中国菜肴浅尝辄止,似乎胃口不太好。

而这时,总厨师长王锡田和郭成仓正在灶台犯愁,原来压轴菜“盐焗鸡”出了问题。这道菜本来的做法是要先将大盐粒炒热,然后把肉鸡焖在热盐中,通过盐的热量把鸡焖熟。

可这种做法需要四个小时以上,眼看其他的菜都已经上桌了,鸡却还没闷熟,在场的人都急出了一身的冷汗。

郭成仓急中生智,直接将半熟的鸡从盐中取出,拿高压气枪对着鸡一顿猛喷,接着赶紧招呼

服务员上菜。

菜肴上桌,基辛格尝了一口,立刻神情大悦,不住地称赞这道菜,还提出要见厨师。

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高压气枪反倒给这道菜带来了别样的风味,盐香深深地渗透进了软烂嫩香的鸡肉中,将鸡肉本身的香味彻底激发了出来。

基辛格向王锡田询问菜的名字,王锡田却不知怎么回答,幸好周总理反应很快,笑着对基辛格说:“就叫它基辛格鸡吧。”幽默风趣的回答不仅化解了场面的尴尬,更逗得基辛格开怀大笑,为尼克松的访华架起了友好的桥梁。

而这一道差点要“坏菜”的“基辛格鸡”,在后厨人员的补救下,成为了一道国宴餐桌上最受外宾欢迎的新菜品。在一次次的“弄拙成巧”,化解“饮食危机”的过程中,郭成仓等后厨工组人员的智慧,也显露无疑。

03

基辛格心满意足地回国后,尼克松访华的诸多事项都被迅速提上了日程。为了接待这位历史上首个到新中国访问的美国总统,中方特地就菜品的问题和美方进行了多次的确认,了解尼克松以及夫人的饮食喜好,周总理更是亲手完成了菜单的设计。

拟定菜单后,“34号特供处”就紧锣密鼓地进行着食材的采购,什么是“34号特供处”呢?其实就是新中国在成立初期建立的,其职责就是国宴等重大国事活动提供安全的食品。出于保密的需要,该机构一致没有专门的称号,因此只能用其门牌号来代指。

当时中国的物质资源都较为匮乏,要想弄齐食材也并不容易。负责采购的同志名叫张涛,为了购其国宴所需要的食材,他顶着寒冷的天气从杭州到上海……几乎跑遍了大半个中国。

有一道菜需要用新鲜的,但蚕豆是七八月份收获的,要在冬夏之交的一二月份找到,几乎是不可能的。经过多方查找,终于在浙江省平阳县钱仓镇找到了一个长势正好的蚕豆地,并且初熟正好能赶上欢迎尼克松的国宴。

美国三面环海,所以在午宴餐桌上海鲜是必不可少的,有关方面决定用黄海鲍鱼来做备用。

鲍鱼应当去哪里找呢?辽宁省长海县獐子岛的人民公社做出了重大贡献。

公社的潜水队为了捞到最新鲜的鲍鱼,在零下二十度的严寒气温下,冒着刺骨寒风进入冰冷的海水下水采捕捉,终于将新鲜肥美的鲍鱼捞了上来。

当尼克松知道,这些鲍鱼是来自黄海深处时,不由得被中国人的热情好客所深深感动了。

因为尼克松夫人又喝果汁的习惯,所以美方特意提出了这个要求,希望中方能够为总统夫人准备这一种饮料。

这可让郭成仓等人犯了难,那时候,中国并不富裕,就连上海流行的果汁都是兑着喝的,国内连一台榨汁机恐怕都找不出来,这该如何是好呢?众人拾柴火焰高,厨师们想出了最原始的办法手工将果汁一滴一滴地榨出来,过程虽然非常困难,但果汁送到尼克松夫人嘴中的那一刻,大家都感到十分欣慰。

按照国际惯例,出访国在结束访问之前,要举办答谢晚宴,而这需要访问国的配合。在菜品上,美方要求不再上鱼翅,郭成仓等人又开始琢磨起来,到底什么可以用来替代鱼翅,思来想去,他们最终决定用银耳。

现在看来,几两银耳并不金贵,但在那时,银耳都是野生的,其珍稀程度甚至比鱼翅还要夸张,一斤鱼翅卖价二十多元,而一斤银耳就需要一百多块钱。况且,天寒地冻的时节,有钱也买不到银耳。最后,大家只好到同仁堂,将药用的银耳都买了回来,虽然有些都已经被碾成碎末了,但也算是解了燃眉之急。

竹荪鸽蛋汤,也是尼克松答谢晚宴上的一道菜品。

为了做这道菜,郭成仓等人跑遍了整个北京城,这才勉强收到了一千枚鸽子蛋。而这一千枚鸽子蛋中,大部分都是快要孵出小鸽子的毛蛋,郭成仓对其仔细挑选了一番,最终得到了进100枚品相较好的蛋。因为数量有限,最后只有主桌的菜是用的鸽子蛋,其他桌则是选用鹌鹑蛋来替代。

04

毕竟,国宴就是第二个外交战场。

在后厨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尼克松的访华晚宴才能吃得宾主尽欢,而这也为中美关系走上正常道路,做出了不小的贡献。而周总理,更是充分发挥了自身的政治智慧,仅仅三两句话,就让尼克松认识到了中国的立场。

宴会气氛融洽热烈,尼克松和周恩来的兴致也都很高涨,饭桌上两人不时进行着交谈,笑声不断。

忽然,服务人员将两吃大虾送到尼克松面前的桌子上,周恩来热情地邀请尼克松品尝。尼克松感到有些奇怪:按照国际惯例,带壳的海鲜一般不会出现在国宴上,因为吃起来不雅观,可为什么中方偏偏要安排这样一道菜呢?

周总理看出了他的疑惑,笑着用筷子夹了一块虾身送到口中。看到周总理竟然连虾壳也一起眼瞎,尼克松更十分惊奇:难道虾壳不用剥开吗?

这时,周总理才慢慢地对他解释了这道菜的做法,原来,两吃大虾并不是真虾做的,而是用荸荠、熟山药和鲜藕为主料制成的,其“虾头”浇以芡汁,“虾身”用花椒盐调味,一虾两为,因而得名“两吃大虾”。

听罢,尼克松这才恍然大悟,高高兴兴地举起筷子夹了大虾放进嘴里,有滋有味地品尝了起来,没过一会,这盘菜就见了底。看着空空的菜盘,周总理又对尼克松做出请的姿势,尼克松又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菜都没了,怎么还让我吃呀?”

周总理会心一笑,轻轻用筷子点了点菜盘,盘子立刻裂成了几瓣。

原来,呈菜的盘子也是假的,两吃大虾仿的是蟹黄的味道,而菜盘模仿的就是虾肉的味道,这才是真正的一虾两吃呀!听得饶有兴致的尼克松,不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中国真是一个神奇的国度,谢谢您,让我再一次领略了中方文明的精髓。”

但周总理的用心还不止于此,这“两吃大虾”更蕴含着深刻的政治隐喻。

中国有个成语叫做虾兵蟹将,意思是横行霸道。

而一直以老大自居的美国,就像是虾和蟹一样,动不动就对其他国家的事务指手画脚横加干扰,周总理特意将这道菜摆到尼克松的面前,就是旁敲侧击地向美国传递一个信息,中国不是好欺负的。

可以说,这次国宴是十分成功的,尼克松一行人吃得津津有味,而中方也不失时机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态度。中美关系走上正常化,或许也有美食催化的作用。

圆满完成了任务的郭成仓,后来仍旧兢兢业业地在一线工作,见证这着一段有一段的重要历史。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普京、老布什、小布什……都曾品尝过他的手艺。

在接受采访时,郭成仓如数家珍地列举了不同国家在饮食上的偏好:俄罗斯人就爱喝二锅头,德国人最爱红烧肉……说完这些,他的脸上又浮现出了愉快的笑容,对于他而言,这些包含了自己奋斗经历的美好回忆,值得永远珍藏。

结语:

国宴不仅是为了展示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更有着推动外交发展,传递中国思想、理念的重要。而在一道道美味佳肴的背后,是无数像郭成仓一样的工作人员,夜以继日的奔忙身影。作为国宴背后的贡献者,他们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他们的故事也应当我们记住,他们的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和爱国情怀更应当得到我们的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