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六年(1373年),随着山西和真定(今河北正定)一批老百姓迁徙到安徽凤阳,洪武大移民正式拉开序幕。
自此之后,从洪武六年(1373年)至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实际上也就是建文四年,靖难之役中,建文帝朱允炆失败后,其“建文”年号就被朱棣革除,改为继续沿用洪武年号)的30年间,明太祖朱元璋先后从山西组织了10次大规模的移民迁徙,其中大部分都安置到了受元末动乱影响最大的中原大地上,为扭转建国之初国家的颓势、尽快恢复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以上就是洪武移民的来龙去脉,接着就是永乐大移民。
明朝的大移民起因是,统治中国只有89年的元朝,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元代末年,由于蒙古贵族及封建地主对农民残酷剥削压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水旱蝗疫不断,民不聊生,使河南、山东、河北皖北等中原地区“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这才有了明朝初年的大移民!
明初大移民又称明朝大移民、明初洪洞大移民、洪武大移民、大槐树移民、洪洞大槐树移民等是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朝政府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中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
明初经洪洞县大槐树处迁往全国各地的移民曾达百万人之多,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这对于当时的明王朝以及后来的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